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瀉圓補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瀉圓補方:中醫針刺補瀉手法之精要

瀉圓補方乃中醫針灸學中極為重要的補瀉手法要領,其理論淵源可追溯至《靈樞·官能》之經典論述。此手法通過不同的針刺操作方式以達到或瀉或補之目的,體現了中醫學"法天則地"的整體觀念與辯證思維。

概念溯源與理論基礎

《靈樞·官能》明確提出:「瀉必用員(圓),切而轉之,其氣乃行,疾(入)而徐出,邪氣乃出,伸而迎之,搖大其穴,氣出乃疾。補必用方,外引其皮,令當其門,左引其樞,右推其膚,微旋而徐推之,必端以正,安以靜,堅心無解(懈),欲微以留,氣下而疾出之,推其皮,蓋其外門,真氣乃存。」

楊上善於《太素》中注解云:「員謂之規,法天而動,寫氣者也;方謂之矩,法地而靜,補氣者也。」此乃將瀉補手法與天地之道相聯繫:瀉法效法圓天之動勢,補法則仿效方地之靜態,展現了中醫"天人合一"的哲學思想。

瀉圓手法之具體操作

瀉法因其旨在祛除邪氣,故採用圓形動態手法,其操作要點包含:

  1. 旋轉針體:以"切而轉之"為核心,進針後反覆捻轉針體,使氣血運行通暢,邪氣得以宣散。
  2. 進出針節奏:「疾入而徐出」,即快速進針後,緩慢退出,配合呼吸節律,使邪氣隨針而出。
  3. 迎隨補瀉:「伸而迎之」,針尖朝向經氣所來方向(逆經而刺),以瀉其邪。
  4. 擴大針孔:「搖大其穴」,即在出針時搖大針孔,不立即按閉,令邪氣得以充分外泄。

此手法以動制動,猶如圓規運轉,以流暢的動態操作促進病理產物之排出。

補方手法之具體操作

補法旨在扶助正氣,故採用方正靜穩手法,其要領包含:

  1. 端正進針:「必端以正」,針體垂直刺入,不做大幅度捻轉。
  2. 平穩操作:「安以靜」,保持手法穩定輕柔,避免強烈刺激。
  3. 徐緩推進:「微旋而徐推之」,僅作極輕微旋轉,緩慢推進針體。
  4. 開闔針孔:「推其皮,蓋其外門」,出針後迅速按閉針孔,防止正氣外泄。
  5. 留針固氣:「欲微以留」,適當留針以候氣至,增強補益效果。

此手法以靜求靜,仿效矩尺方正之態,通過穩重的操作方式實現固護正氣之功。

理論內涵與臨床應用

瀉圓補方之理論源於陰陽學說與經絡理論:

  1. 陰陽對應:瀉法屬陽,主疏散;補法屬陰,主收斂。圓動方靜,陰陽互濟。
  2. 氣機調節:瀉法重在"通",暢通閉阻;補法重在"充",充實不足。
  3. 經絡特性:循行特性不同,十二經脈"流行不止,環周不休"為圓;奇經八脈"貯蓄調節"為方。

在臨床應用上,瀉圓手法常用於實證、熱證、疼痛急症等邪氣壅盛的情況;補方手法則適用於虛證、寒證、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正氣不足的病證。

古典文獻與後世發展

歷代醫家對此理論多有發揮:
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進一步細化操作,強調"瀉者搖大其孔,補者閉塞其門"。
  • 金元時期,竇漢卿提出"動退空歇,迎奪右而瀉涼;推內進搓,隨濟左而補暖",結合迎隨與捻轉補瀉。
  • 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系統總結各法,使瀉圓補方與其他補瀉手法相互補充。

此手法系統不僅為針灸基本操作規範,更成為後世各種補瀉手法的理論基礎,體現了中醫治療學"調整陰陽"的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