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謝毓秀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謝毓秀,明代醫家。里居未詳。家世習儒而知醫。毓秀於家傳外,又得外祖父名醫李榮之傳,且受業於李榮(嵐溪)之門,故深明醫理,於傷寒證治有灼見。輯有《回生達寶》八卷。論證寒為百病之長,傷寒尤甚於風等。今日本存明代餘象鬥增補本。
《回生達寶》是明代醫家謝毓秀所著的醫學著作。全書八卷,分為“傷寒論”、“金匱要略”、“溫病論”、“雜病論”、“婦人科”、“小兒科”、“外科”、“五官科”等八部分,內容豐富,論述精闢,是一部難得的醫學典籍。
《回生達寶》在醫學理論上,強調“寒為百病之長,傷寒尤甚於風”,提出“寒邪為病之本,熱邪為病之標”的觀點。在臨床治療上,注重辨證施治,強調“因時因地因人而異”,提出“寒溫相濟”、“寒熱並用”、“寒熱互用”等治療方法。在用藥上,重視藥物的配伍,強調“寒熱相配”、“寒溫相配”、“寒熱互配”等配伍方法。
《回生達寶》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醫學著作,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以下是《回生達寶》中關於傷寒證治的論述:
“傷寒之為病,其始也,必先傷於寒,而後感於風,風寒相搏,則為傷寒。傷寒之證,其輕者,頭痛身痛,發熱惡寒,無汗,脈浮緊;其重者,身熱如火,汗出不止,脈洪大,或喘咳,或胸滿,或腹痛,或嘔吐,或下利,或譫語,或昏迷,或吐血,或下血,或亡陽,或亡陰,或死於寒,或死於熱,或死於陰,或死於陽,其變化無窮,不可勝數。治傷寒之法,當先辨其寒熱虛實,而後施以寒涼、溫熱、補益、消導之劑,方能奏效。”
謝毓秀的醫學思想和臨床經驗,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。他提出的“寒為百病之長,傷寒尤甚於風”的觀點,為後世醫家辨證論治提供了重要依據。他的“寒熱相配”、“寒溫相配”、“寒熱互配”等配伍方法,也為後世醫家臨床用藥提供了重要參考。
《回生達寶》是一部難得的醫學典籍,值得後世醫家學習和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