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懈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懈怠(懈惰)
在中醫學中,「懈怠」指肢體與精神上的倦怠無力,屬於一種生理或病理狀態,常見於氣血虧虛、陽氣不足或髓海失養等證候。《靈樞·海論》提及: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酸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。」此段經文說明,腎精虧損導致髓海空虛時,不僅可能出現眩暈、耳鳴等症狀,亦會引發肢體懈惰無力,甚而嗜臥懶動。
中醫對「懈怠」的病因病機分析
-
氣虛失濡
- 人體之氣具有推動與溫煦功能,若脾肺氣虛,氣機運行無力,則四肢肌肉失於充養,表現為肢體倦怠、動作遲緩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此為「氣極」,即氣耗過度所致。
-
陽虛不振
- 陽氣為生命活動之動力,若心腎陽虛,無法溫煦周身,可出現精神倦怠、畏寒喜臥。此類症狀常見於《傷寒論》少陰病之「但欲寐」,即陽衰陰盛之象。
-
濕濁困脾
- 脾主肌肉,若脾為濕邪所困,運化失職,清陽不升,則肢體沉重懈惰,伴隨頭昏如裹、食欲不振等症。《黃帝內經》所謂「因於濕,首如裹」即屬此類。
-
精虧髓減
- 腎藏精,精生髓,髓海不足則腦失所養,不僅影響神志,亦令肢體懈怠。臨床可見於久病、年老或過勞耗精者,除疲憊外,多兼有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等腎虛徵象。
相關古籍記載與延伸探討
- 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指出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說明陽氣充沛與否直接影響精神與筋骨的活力。
- 《金匱要略》論「虛勞」時,描述「四肢懈惰」為勞傷氣血、臟腑失調之結果,常配伍補益藥如黃耆、人參以振奮脾氣。
「懈怠」一詞在中醫診斷中,不僅是主觀疲勞感,更需結合四診辨別其背後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例如:氣虛者補中益氣,濕困者健脾化濕,髓虧者填精益腎,皆為常見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