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懈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懈惰為中醫學專有名詞,語出《黃帝內經》,其意涵可分為生理病理兩個層面,具體表現與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茲從中醫理論體系詳述如下:


一、經典文獻溯源

  1. 筋脈失養之證
    《靈樞·口問》提出:「筋脈懈惰,則行陰用力,氣不能復,故為嚲。」意指人體過度耗損腎精(行陰)時,陽氣無法濡養筋脈,導致肢體鬆弛下垂(嚲),此與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」理論相呼應,乃陽虛筋脈失溫所致。
  2. 外邪客於經絡
    《靈樞·寒熱病》載:「若有所墮墜,四支懈惰不收。」指出外傷瘀血阻滯經脈,或寒濕之邪侵襲四肢,使經氣運行不暢,表現為肢體弛緩無力,屬「痿證」範疇,與脾主肌肉、肝主筋的功能失調相關。
  3. 寒客陽鬱之異
    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言:「天寒則裂地凌冰,其卒寒或手足懈惰,然而其面不衣何也。」說明寒邪驟襲時,手足陽明經氣受阻而懈惰麻木,然面部因諸陽之會(六陽經聚於頭面),陽氣尚能抗寒,故不覺畏冷,此現象凸顯經絡氣血分布差異。

二、病機與臟腑關聯

  1. 脾胃虛弱
    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以充養肌肉。若脾氣虛弱,清陽不升,則肌肉失養而懈惰,《脾胃論》所謂「脾病則怠惰嗜卧」即屬此證,常伴見食少腹脹、舌淡脈濡。
  2. 肝腎虧損
    肝藏血主筋,腎藏精主骨。肝腎精血不足時,筋脈失於濡潤,易現肢體麻木懈惰,尤常見於久病、老年或房勞過度者,兼有腰膝痠軟、眩暈耳鳴等症。
  3. 陽氣虛衰
    陽氣具溫煦推動之功,心陽不振或腎陽不足時,氣血運行遲滯,四肢末梢失溫則懈惰不仁,甚者可見《傷寒論》少陰病「但欲寐」之精神萎靡狀態。

三、鑑別診斷要點

  • 與「痿證」之別:痿證以肢體萎弱不用為主,多由肺熱葉焦或濕熱浸淫所致;懈惰則偏重鬆弛無力感,常因氣虛或寒凝引發。
  • 與「痹證」之異:痹證因風寒濕三氣雜至,以疼痛、屈伸不利為特徵;懈惰雖可因寒誘發,但以麻木不靈為顯著表現。

四、治療原則

歷代醫家對懈惰的論治多從以下方向著手:

  1. 補益脾氣:選用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方,升提清陽以實四肢。
  2. 溫通經絡:當歸四逆湯加減,散寒通脈,適用於寒客經脈之手足懈惰。
  3. 滋養肝腎:左歸丸或獨活寄生湯化裁,填精養血以榮筋脈。

此症候可見於現代醫學之慢性疲勞、周圍神經病變等疾患,然中醫辨證尤重氣血陰陽之整體平衡,臨牀須詳察病因病機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