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蟹睛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蟹睛翳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疾患範疇,臨床特徵為黃仁(虹膜)自黑睛(角膜)破口處向外突出,形成如珠狀隆起,周圍包繞白翳(角膜混濁),視力因而受損。本證名見載於南京中醫學院編纂之《中醫學概論》,與古籍所述「蟹睛」密切相關,然其病理表現更著重於「翳」之病變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蟹睛翳多因外傷、火熱邪毒或肝膽風熱上攻目竅所致。其病機核心為:
- 黑睛破損:外力損傷或邪毒腐蝕,致黑睛潰爛穿孔,黃仁失固。
- 黃仁外突:黑睛破口未能癒合,黃仁受內外壓力逼迫,從破處膨出如珠。
- 翳障形成:氣滯血瘀或濕熱蘊結,使破口周遭生白翳,遮蔽神光(視覺功能)。
臨床表現
- 眼部特徵:黑睛破潰處可見黃褐色或暗紅圓珠狀隆起(黃仁脫出),周圍環繞灰白色翳障,角膜混濁不清。
- 自覺症狀:目赤疼痛、畏光流淚、視物模糊或視力驟降,甚者僅存光感。
- 舌脈:常見舌紅苔黃,脈弦數或滑數,反映肝膽火熾或濕熱內蘊。
鑑別診斷
須與下列病症區分:
- 蟹睛:黃仁突出而未伴明顯翳障,病勢較急,多屬潰瘍穿孔之急性期。
- 旋螺突起:黑睛整體變薄膨出,呈螺旋狀凸起,無黃仁侷限性脫出。
中醫論治
-
內治
- 瀉肝清熱:適用肝膽火盛者,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,重用黃芩、梔子。
- 涼血化瘀:若血熱瘀滯,宜用犀角地黃湯合桃紅四物湯。
- 利濕退翳:濕熱交蒸者,以三仁湯配合木賊草、密蒙花。
-
外治
- 退翳明目法:局部施以八寶眼藥或撥雲散,促進翳障吸收。
- 針灸:取睛明、太陽、風池等穴,配合耳針肝、目區。
古籍溯源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「蟹睛疼痛」一證,描述黃仁突出「如蟹目」,與本證相似,然未詳述翳障病變;後世醫家如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辨析「翳」與「睛」之關聯,完善其理論體系。
蟹睛翳作為黑睛疾患之重症,體現中醫「形損神傷」之病理觀,治療首重清泄邪毒、修復形質,佐以退翳通絡,方可使目睛復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