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蟹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蟹目(亦稱「蟹睛」)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泛指黑睛(角膜)表面浮現黑色顆粒狀病變,形似蟹眼,故得名。其記載最早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後世醫家如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臨床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蟹目多因內在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核心病機為 肝經鬱熱,上攻於目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:

  1. 肝火上炎:情志失調或外感熱邪,導致肝氣鬱久而化火,火性上炎,燔灼黑睛,形成局部瘀滯。
  2. 痰濕阻絡:脾胃運化失常,濕濁內生,聚而為痰,痰濕與熱邪膠結,循肝經上擾目竅,腐蝕睛珠。

《聖濟總錄》強調「藏府壅滯」為根本,尤其與 肝、脾、心 三臟相關:肝主疏泄,其經脈連目系;脾虛則濕蘊;心火亢盛亦可助長肝熱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外觀特徵:黑睛表面突起黑色或深褐色顆粒,邊界清晰,狀如蟹目,常伴周圍血絡纏繞。
  • 自覺症狀:患眼刺痛、羞明流淚、視物模糊,嚴重者可見白睛混赤(結膜充血)。
  • 病變發展:若未及時調治,可能導致黑睛潰瘍或翳障,甚至影響瞳神(瞳孔)。

鑒別診斷

需與下列眼疾區分:

  1. 聚星障(角膜炎):黑睛生多數細小星點,色灰白,無明顯凸起。
  2. 凝脂翳(化膿性角膜潰瘍):病變進展迅速,表面如凝脂,伴黃色分泌物。
  3. 疳積上目(維生素A缺乏症):多見於小兒,黑睛乾燥混濁,但無蟹目狀隆起。

治療原則

清瀉肝火、化痰通絡 為主,分內治與外治:

  • 內服方藥
    • 龍膽瀉肝湯加減:適用於肝火熾盛者,酌加夏枯草、決明子。
    • 溫膽湯黃連解毒湯:痰熱互結者宜用,可加牡丹皮、赤芍活血退翳。
  • 外用療法
    • 黃連煎汁千里光洗眼液:清熱解毒,局部熏洗。
    • 冰片散(《銀海精微》):研極細末點眼,助消腫止痛。

古籍佐證

除《太平聖惠方》外,《證治準繩·眼科》提及蟹目「由肝毒衝上」,須急瀉肝經實火;《審視瑤函》則強調「痰火鬱結」者當兼以化痰散結。歷代醫家均重視 瀉實不忘固本,尤其對久病者需佐以養陰柔肝,如 杞菊地黃丸 加減。

此病證名現代中醫臨床較為罕見,但對理解傳統眼科理論與臟腑辨證仍具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