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齘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齘齒,又稱齒齘、嘎齒,是指上下牙齒相互咬合時發出聲音的一種現象。這種現象通常是由於胃熱熾盛或風邪侵襲人體經脈所導致。

《諸病源候論·牙齒病諸候》中記載:“齘齒者……由於血氣虛弱,風邪滯留在牙車筋脈之間,因此在睡眠時呼吸急促,引起牙齒筋脈的不正常運動,使上下牙齒磨擦發出聲音,這就是齘齒。”

《雜病源流犀燭·脣舌病源流》中記載:“這是由於胃中有過多熱氣所引起的。”

齘齒的臨床表現包括上下牙齒彼此咬合並發出聲音,同時還伴隨著牙痛、頭痛、口苦、口乾、口臭、舌苔黃膩等症狀。

治療齘齒可以使用以下方法:

  • 清熱解毒:可使用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大黃等中藥,煎煮成湯劑用來服用。
  • 疏風散寒:可使用防風、白芷、荊芥、薄荷等中藥,煎煮成湯劑用來服用。
  • 活血化瘀:可使用丹參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等中藥,煎煮成湯劑用來服用。
  • 補益氣血:可使用黃芪、黨參、白朮、茯苓等中藥,煎煮成湯劑用來服用。

預防齘齒的方法包括:

  • 保持口腔衛生,飯後漱口,早晚刷牙。
  • 避免食用辛辣、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注意休息,避免熬夜。
  • 適度運動,增強體質。

如果出現齘齒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