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齘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齘齒,證名。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治》。《說文解字》釋其義為「齒相切也」,又稱齒齘、嘎齒,乃痙病常見之咬牙症狀。此症多由胃熱熾盛或風邪侵襲經脈所致,病機深涉臟腑氣血與經絡運行。
《諸病源候論·牙齒病諸候》詳述其病機:「齘齒者……由血氣虛,風邪客於牙車筋脈之間。」指出患者因氣血不足,風邪乘虛客於下頜關節筋脈,睡眠時氣息不穩,引動風邪,致使筋脈拘急,上下齒相磨切而有聲響。此說強調「虛」與「風」之交互作用,符合中醫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之理論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·唇舌病源流》則從臟腑辨證立論:「由胃熱故也。」胃經循行過齒齦,若胃火上炎,循經上擾,可致牙關緊閉、磨齒有聲。此類患者常伴見口臭、煩渴、舌紅苔黃等陽明實熱之象。
從經絡學說而言,齘齒與手足陽明經、足厥陰肝經關係密切。足陽明胃經「入上齒中」,手陽明大腸經「入下齒中」,若二經熱盛或經氣逆亂,可發為咬牙;而肝主筋,風邪內動或肝火亢盛,亦可能引動筋脈,致齘齒頻作。
此外,齘齒亦可見於小兒疳積證,因脾胃虛弱、積滯化熱,虛風內生而致,此類患童多兼見形瘦腹大、睡臥不寧等症,屬「本虛標實」之候。歷代醫家對於齘齒之治療,大抵以清胃瀉火、熄風通絡或調補氣血為法,並重視局部與整體之關聯。
此症與痙病相關,然不僅限於外感,內傷雜病亦可得之,故臨證須詳辨虛實寒熱,並參合脈症以究其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