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包絡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包絡咳

心包絡咳,屬中醫咳嗽證型之一,指因邪氣犯及心包絡而引發的咳嗽,其特徵為咳嗽時伴隨心胸部位隱隱作痛。此證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咳嗽哮喘源流》,並提及治療宜以入心經之藥物調理。

病因病機

心包絡為心之外衛,亦屬手厥陰經,具有護衛心神、代心受邪之功用。咳嗽病位雖主要在肺,然五臟六腑皆可致咳。若邪氣內侵心包絡,或情志鬱結、氣滯血瘀,導致心包絡氣機不暢,氣血阻滯,則可引發咳嗽並伴心胸疼痛。此外,心火亢盛、痰熱擾心,或久病陰虛、心絡失養,亦可能誘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咳嗽為主症,痰量或多或少,痰色可呈黃稠或清稀。
  • 心胸間隱痛或悶痛,咳嗽時痛感加劇。
  • 或見心煩、失眠、口舌生瘡等心火亢盛之象。
  • 舌質或紅或暗,苔薄黃或膩,脈象多弦或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當以清心瀉火、通絡止痛為主,兼以調理氣機。

  1. 清心瀉火:適用於心火偏亢者,常用丹皮、山梔、黃連等清心降火,配合止咳藥物如杏仁、桑白皮。
  2. 溫通心絡:若兼陽虛寒凝,可佐以肉桂、當歸溫通血脈,如當歸四逆湯加減。
  3. 活血化瘀:胸痛明顯者,可加丹參、川芎、赤芍以活血通絡。

代表方劑參考

  • 丹梔逍遙散加減:適用於肝郁化火犯及心包絡者,可加丹皮、山梔疏肝清心。
  • 瀉心湯加減:心火熾盛兼痰熱者,配伍黃連、半夏、栝蔞實以瀉火化痰。

此證與「心經咳嗽」相近,然心經咳嗽病位更深,常伴心悸、怔忡等症;心包絡咳則以心胸痛為標誌,臨床需細辨。古籍多將此證歸於咳嗽兼症,治療時當循「心咳」之理,注重心肺同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