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胞,又稱胞經,是推拿穴位之一,記載於清代醫書《釐正按摩要術》。在中醫理論中,心胞與經絡系統密切相關,尤其與手厥陰心包經(又稱心主之脈)有所聯繫。

心胞與心包經的關係

中醫認為,心胞並非獨立臟腑,而是依附於心臟的外膜組織,具有保護心臟、代心受邪的作用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心包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」,說明心胞功能與心神調節相關。心包經(手厥陰經)的循行路線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絡,向下聯絡三焦,其穴位如內關、勞宮等,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、胸悶心痛等症。

心胞在推拿中的應用

推拿學中,心胞作為特定穴位或區域,常與心包經的調理結合。按壓或推揉心胞相關部位,可疏通經絡氣血,緩解心悸、胸脅脹滿等症狀。《釐正按摩要術》將其歸為「胞經」,可能指涉經筋或肌膜系統的調整治療,強調通過手法刺激以調和氣機。

中醫理論中的延伸涵義

心胞在中醫藏象學說中,亦被視為「心之外圍」,與三焦相表裏。病理上,外邪侵心時,心胞首當其衝,故溫病學派有「熱入心包」之證,表現為神昏譫語,需以清心開竅法治療。此概念進一步體現心胞在連接形體與神志功能上的中介角色。

綜上,心胞兼具經絡穴位與生理結構的雙重意義,反映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整體觀,在臨床與養生中均有重要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