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痹
心痹乃中醫病證之名,屬「五臟痹」之一,主要由心氣虛損、外邪內乘所致,其病機核心在於心脈閉阻。此證多由「脈痹」日久不愈,復感外邪內傳於心所成,故《聖濟總錄》有言:「脈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捨於心,是為心痹。」
病因病機
內因
- 心氣虛損: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「思慮煩多則損心」,過度勞神耗傷心氣,以致心陽不振、心血虧虛,邪氣趁虛內侵。
- 血脈瘀滯:心主血脈,若氣虛運血無力,或寒凝、痰濁阻絡,則脈道澀滯,發為痹阻。
外因
- 風寒濕邪:外感六淫之邪,客於脈中,久留不去,內傳於心,《素問·痹論》強調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」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驚恐等情志因素,可致心氣鬱結,加重血脈不暢。
臨床表現
心痹之證以心血瘀阻、神明失養為特徵,主症包括:
- 心胸症候:心下(胃脘部)脹滿疼痛,如《症因脈治》所述「心裡幅幅如滿,蘊蘊而痛」;或見心悸怔忡,自覺心中悸動不寧。
- 氣機逆亂:邪阻心脈,肺氣失降,故「暴上氣而喘」(《素問》);若厥氣上衝,可伴恐懼不安。
- 陰津虧耗:心陰不足,津不上承,則「嗌乾善噫」(咽乾、頻發噯氣)。
- 神志不寧:心藏神,血脈瘀阻則神失所養,致「夜臥不安」,甚則煩躁難眠。
治法與方藥
治則首重通脈養心,兼以安神定志,臨證需辨虛實:
實證(邪痹心脈)
- 血瘀絡阻:宜活血通痹,方如《聖濟總錄》赤茯苓湯(赤苓、人參、半夏、柴胡)加丹參、桃仁。
- 痰熱擾心:用導赤各半湯(黃連、黃芩、生地、木通)清心滌痰。
- 寒凝心脈:選紫石英散(紫石英、桂心、附子)溫陽散寒。
虛證(心失所養)
- 心陰虧虛:天王補心丹滋陰養血,安神定悸。
- 心氣虛弱:茯神湯(茯神、遠志、人參)益氣安神。
- 心火上炎:朱砂安神丸鎮心安神,清瀉心火。
典籍選錄
- 《素問·痹論》:「心痹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。」強調心脈瘀滯之病機。
- 《諸病源候論》描述心痹「邪積而不去」之病理過程,並指出情志因素之影響。
- 《聖濟總錄》載犀角散(犀角、枳殼、防風)治心痹氣窒,反映古方清熱通痹之思路。
此證與西醫學「冠心病心絞痛」、「心肌炎」等病或有關聯,然中醫辨證尤重氣血陰陽之整體調和,非僅執一端。歷代醫家對心痹之論述,皆本於「心主血脈」理論,治則亦環繞通補兼施、標本兼顧之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