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病(心系病證)
定義與病機
心病即心臟功能失調或經絡氣血異常所引發的系列病證,屬中醫臟象系統疾病。其成因多元,或由外邪內犯,或痰濁蒙蔽心竅,或水飲上凌於心,亦常見於氣滯血瘀、心氣虛損、陰血不足等內傷虛證。《素問》明言:「心病者,胸中痛,脅支滿,脅下痛,膺背肩胛間痛,兩臂內痛。」指出心經循行部位與相關聯的疼痛表現。心為「君主之官」,主血脈而藏神,故心病不僅涉氣血運行,更與情志、神志活動密切相關。
臟腑功能與病理表現
心與心包絡共司火象,心屬君火,包絡為相火,共主血脈、神志、汗液及言語。其病變可分為本證與標證:
- 本證(內在核心病機):
諸熱性病症(如高熱驚厥)、神志異常(譫妄、煩躁、哭笑無常)、心悸怔忡、健忘、自汗,以及皮膚瘡瘍癢痛等。 - 標證(外顯症狀):
肌表發熱或畏寒戰慄、舌強言謇、面赤目黃、手心煩熱、胸脅脹痛連及腰背肩臂等。
寒熱虛實辨證
- 虛證:
- 心氣虛:胸腹脹滿、脅腰牽痛、驚悸恍惚、面色少華、舌體僵直、易悲憂,脈虛弱(《諸病源候論》)。
- 心陽虛:陰寒內盛,見血脈虛弱、恐懼不樂、心腹冷痛、唾涎清稀、精神涣散、多夢易驚,脈浮虛(《太平聖惠方》)。
- 實證:
- 心火亢盛:陽熱壅滯,症見心神煩亂、面赤身熱、口舌生瘡、頭痛咽乾、喜笑無度、掌汗衄血,脈洪實有力(《太平聖惠方》)。
- 痰瘀阻絡:胸悶刺痛、舌質紫暗,或痰迷心竅致神昏譫語。
治療原則
依據證型選方用藥:
- 瀉實:清心瀉火(黃連解毒湯)、豁痰開竅(溫膽湯)、活血化瘀(血府逐瘀湯)。
- 補虛:滋陰降火(天王補心丹)、養心安神(甘麥大棗湯)、溫補心陽(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)。
經絡與兼證關聯
手少陰心經與手厥陰心包經循行異常,可誘發上肢內側疼痛;心腎不交則見失眠多夢,心脾兩虛則伴食欲不振、倦怠。臨床須詳辨標本,結合五臟生剋(如心火刑肺、水火不濟)綜合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