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藏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藏神

「心藏神」為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重要生理學概念,首見於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,原文載:「五臟所藏: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。」此理論闡述五臟與精神活動的對應關係,其中「心」為主宰精神意識的核心臟腑。

理論淵源與內涵

中醫認為,「神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:

  1. 廣義之神: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體外在表現,如面色、眼神、言語、肢體反應等,稱為「神氣」。
  2. 狹義之神:特指精神、意識、思維活動,包括情緒、記憶、判斷等,由心所主司。《靈樞·本神》曰:「所以任物者謂之心」,意指心具備接受、處理外界資訊的功能。

心與神的生理聯繫

  1. 血脈為物質基礎:心主血脈,氣血充盈則心神得養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指出:「血者,神氣也」,強調血液為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。若心血不足,易致心悸、健忘、失眠等神失所養之證。
  2. 五臟協調共主精神:雖心為「君主之官」而主神明,但五臟皆參與神志活動。如肝主謀慮、脾主思慮、肺主悲憂、腎主驚恐,然皆統於心,故《類經》云:「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而總魂魄意志。」

臨床相關病機

  1. 心不藏神之證
    • 實證:心火亢盛擾神,可見煩躁、譫語、狂躁不安。
    • 虛證:心血虧虛或心陰不足,表現為失眠多夢、怔忡、神疲恍惚。
  2. 他臟影響心神:如肝鬱化火挾痰上擾(如癲癇)、腎精虧虛髓海不足(如健忘),病機雖涉及他臟,最終仍歸於心神失守。

與現代醫學之異同

中醫「心藏神」概念涵蓋部分現代醫學中樞神經系統功能,但更強調生理與心理的整體性,並非直接對應心臟器官。此理論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,為情志疾病、失眠症等提供辨治思路。

(註:本文基於《黃帝內經》及歷代醫家註釋,未涉及現代臨床診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