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嘈
心嘈,又稱嘈雜,為中醫證候名詞,指患者自覺胃脘部嘈雜不適,似飢非飢,似痛非痛,或伴有灼熱感、空虛感等症狀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噯氣嘈雜吞酸惡心源流》記載:「嘈雜者,即心嘈。」其症狀表現多端,難以具體描述,但患者常感胃中擾動不安,甚則影響情緒與日常生活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心嘈多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,主要病機可分以下幾類:
- 胃熱熾盛: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化火,導致胃中積熱,灼傷胃陰,出現嘈雜感,常伴有口乾、口苦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- 胃陰不足:長久熱病或情志鬱結,耗傷胃陰,胃失濡養,虛火內擾,表現為嘈雜不適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津等症狀。
- 脾胃虛弱:飲食不節或久病耗傷脾氣,中焦運化無力,氣血生化不足,胃失和降,遂生嘈雜,常伴有食少、倦怠、便溏等脾虛症狀。
- 肝鬱犯胃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導致胃氣不和,出現嘈雜感,兼見脅肋脹痛、噯氣頻作等肝胃不和之象。
- 痰濕內阻:脾胃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,痰濕阻滯中焦,胃氣不暢,亦可致心嘈,多見脘悶、嘔惡、苔膩等痰濕徵象。
辨證分型
根據臨床表現,心嘈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 胃熱證:嘈雜感明顯,伴口乾口苦、胃脘灼熱、舌紅苔黃。治宜清胃瀉火,常用方如清胃散或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- 胃陰虛證:嘈雜伴飢不欲食、口舌乾燥、舌紅少苔。治宜滋養胃陰,方用益胃湯或麥門冬湯加減。
- 脾虛氣弱證:嘈雜時作時止,食後減輕,兼見神疲乏力、食少便溏。治宜健脾和胃,方用香砂六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- 肝胃不和證:嘈雜與情緒波動相關,伴脅脹、噯氣、易怒。治宜疏肝和胃,方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加減。
- 痰濕中阻證:嘈雜伴脘悶納呆、嘔惡痰涎、苔白膩。治宜化痰祛濕,方用二陳湯或溫膽湯加減。
古籍論述
歷代醫家對心嘈有諸多論述,除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外,以下典籍亦提及相關理論:
- 《景岳全書·嘈雜》:「嘈雜一證,或作或止,其為病也,腹中空空,若無一物,似飢非飢,似辣非辣,此即胃中虛熱之候。」
- 《醫學正傳》:「嘈雜乃痰因火動,或因食鬱,或因胃虛,治法當分寒熱虛實。」
- 《丹溪心法》:「嘈雜是痰飲為患,或熱氣上衝,當辨其屬寒屬熱而調之。」
心嘈雖非大病,但反映出臟腑氣血失調,須辨清病因,調理氣血陰陽,方能使胃腑復歸和降之性,消除不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