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瘥

心瘥為中醫病名,屬消渴類疾患之一,多因痰飲內停或胃熱熾盛所致,臨床特徵為食入易消、飢餓感頻仍。古代文獻亦稱「飲瘥」、「食瘥」或「肚瘥」。《雜病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心瘥乃痰飲所發,俗謂飲瘥;若胃脘積熱,則食易消而瘥劇,《素問》稱為食瘥,其狀類於消中。」此病雖與消渴相似,然病機重點在於中焦痰濕或熱邪壅滯,與典型消渴之陰虛燥熱有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飲內阻
    因脾胃運化失職,水濕聚而為痰飲,停滯中焦,阻遏氣機,致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故見食後易飢,然實為痰飲擾胃所致。
  2. 胃熱亢盛
    過食辛熱厚味,或情志化火,灼傷胃陰,胃火熾盛則腐熟過速,故雖多食仍消瘦乏力,類似《黃帝內經》所述「食亦」之證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痰飲型心瘥

    • 主症:胸脘痞悶、泛吐清水、飢而納差,舌苔白滑,脈濡滑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滌飲、和胃降逆。
    • 方藥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,以半夏、生薑化飲止嘔,茯苓健脾滲濕,佐枳實破氣消積。
  2. 胃熱型心瘥

    • 主症:消穀善飢、口乾口臭、煩渴便秘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泄胃火、調和中焦。
    • 方藥二陳湯加黃連,以陳皮、半夏理氣化痰,茯苓健脾,黃連清胃瀉火;若兼濕熱下注,可用五苓散加肉桂少許,佐辰砂安神,通利三焦。
  3. 寒飲伏膈

    • 特殊表現:患者遇辛熱之物(如薑湯)則暫緩,因寒飲得溫則化。
    • 治法:溫陽化飲。
    • 方藥:乾薑、吳茱萸等辛熱之品,如理中湯類方,溫散膈上寒飲。

鑑別要點

心瘥需與「消中」(中消)辨證區分:消中屬消渴範疇,多因陰虛火旺,症見多食、多尿、消瘦;而心瘥以痰熱或寒飲為標,未必伴隨陰虧之象。《證治準繩》特別強調其「類消中而非真消渴」,臨床須細察舌脈及兼症。

此病名現雖少用,然其機理對現代「功能性消化不良」、「代謝亢進」等疾患仍有參考價值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