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常有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心常有餘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詳釋

「心常有餘」為中醫兒科重要理論,出自明代醫家萬全所著《育嬰家秘》,專述小兒心系功能之特性。心屬火臟,為君主之官,主血脈而藏神,其華顯於面,竅開於舌。小兒初生,神氣未充,形體雖具而神識未定,故《內經》有「稚陰稚陽」之論,而心火之調攝尤為關鍵。

生理特性
小兒心火之常,貴在「陽用有餘」。血脈充盈則面色紅潤,脈象數而有力(小兒平脈本較成人為數),神志清明,反應靈敏。然其「心常多動」,因元神未固,易受外物所驚,《小兒藥證直訣》謂其「易虛易實」,故見啼哭無常、乍喜乍怒,此非病態,乃火性炎上、陽氣勃發之象。

病理表現
病則分虛實二端:

  • 實證:心火亢盛,多見哭鬧躁擾、身熱飲冷,甚則熱極生風而發搐搦。若外邪入裡化熱,風火相煽,可現壯熱驚厥;火毒上攻則口舌生瘡、舌體潰破。《幼幼集成》指出:「小兒熱病,十有九火」,若火熾血分,外發為丹疹斑瘡,色赤紫而乾枯者,多屬心火熾盛;疔瘡癰腫之毒亦常與心火相關。
  • 虛證:心氣怯弱則精神萎靡,時發悸動,寐中驚惕,面色晄白而脈細弱。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稱此為「心神不守」,乃氣血未充、神不安宅所致。

病機探微
小兒「心常有餘」本質為「火旺而陰未長」。心為陽臟,火性本升,加之小兒陰液未充,易成「陽有餘而陰不足」之態。若調護失當,或感暑熱之邪,或過食辛燥,則火勢更張,耗傷心陰。臨床可見煩渴引飲、夜臥不寧、小便短赤等症;若火灼血絡,甚則迫血妄行,而見吐血衄血。

與他臟關係

  • 心肝同病:肝主風,心火亢盛引動肝風,見高熱抽搐、目竄項強,屬「熱極生風」,當清心瀉肝並施。
  • 心脾同調:小兒思慮雖少,然飲食不節傷脾,土虛則火無制,易現口糜弄舌,治當瀉心火兼健脾運。

此理論為歷代醫家調治小兒熱病、驚風、瘡疹之樞要,臨證需細辨火之虛實,權衡陰陽消長,方可藥到病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