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掣
定義與病機
「心掣」為中醫病名,指心悸伴有牽引掣動之感,屬「怔忡」範疇。其病名出自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:「一陽發病,少氣,善咳,善洩,其傳為心掣。」「掣」有牽引、抽掣之意,形容心區悸動不安,甚或出現緊縮、疼痛之狀。此症多因心氣虛寒,或膽與三焦火邪熾盛,上擾心神所致。
病因與證候
-
心氣虛寒:
- 心陽不振,氣血運行無力,故見心悸不寧,伴有少氣(氣短乏力)、畏寒肢冷。
- 心陽虛損,無法溫煦脾土,可兼見咳嗆(寒飲上逆)、大便溏泄(脾陽不足)。
-
膽與三焦火熾:
- 少陽相火妄動,循經上擾心神,故心悸伴明顯掣動感,甚則胸悶作痛。
- 火邪煎灼津液,可見口乾、煩躁;若火邪下迫,或兼見小便短赤。
經典論述
《聖濟總錄·卷五十六》指出,心掣虛寒者屬「心氣不足,寒凝心脈」,治法當「益心氣、溫心陽」,方用調中湯(常用藥物如人參、茯苓、桂枝、甘草等,溫補中焦以助心陽)。
若因火熾所致,宜清泄少陽、寧心安神,可選安神丸(如黃連、朱砂、生地黃等,清火鎮驚)。
辨證要點
- 虛寒證:心悸喜按,得溫減輕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- 火熾證:心悸煩躁,胸悶灼熱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相關生理聯繫
中醫認為「心主神明」,心掣之症不僅涉心氣血失調,亦與少陽經(膽、三焦)氣機密切相關。三焦為「原氣之別使」,若少陽樞機不利,火鬱上炎,常可內傳擾心,形成「心膽同病」之證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