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蟲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蟲病(蛔蟲病)
心蟲病,又稱蛔蟲病,為中醫學中常見之寄生蟲病症。「心蟲」即蛔蟲之別稱,首見於宋代許叔微《普濟本事方·諸蟲飛屍鬼疰》:「心蟲曰蛔。」意指蛔蟲寄生人體,擾亂臟腑氣機,尤以脾胃腸道為甚,致生諸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蛔蟲病多因飲食不潔,誤食沾染蟲卵之生冷瓜果、蔬菜或污濁之水,蟲卵蘊結腸道,化生為蟲。蛔蟲性喜鑽竄,易擾動氣機,若寄生腸道,可阻滯脾胃運化;若上竄膽道或胃脘,則引發脘腹劇痛,甚或肢厥昏冒,稱為「蛔厥」。
臨床表現
蛔蟲病之證候輕重不一,常見症狀包括:
- 脾胃失和:脘腹隱痛,時作時止,食欲異常(或亢進或厭食),面黃肌瘦。
- 蟲動擾竄:突發臍周絞痛,痛處不定,或攻衝肋下,伴嘔吐涎沫,甚則吐蛔。
- 全身徵象:夜寐磨牙,鼻癢齦糜,唇內白點(粟狀顆粒),或見白睛藍斑(蟲積徵兆)。
- 重症蛔厥:蟲擾膽腑時,可現右上腹猝痛拒按,冷汗淋漓,四肢逆冷。
中醫辨證要點
- 蟲積腸道:以腹脹隱痛、便蟲或鏡檢蟲卵為據。
- 寒熱錯雜:蛔蟲久居可化熱,兼見口苦尿赤,或畏寒肢冷,舌苔白膩微黃。
- 虛實夾雜:小兒蟲積多伴脾虛,表現為腹大青筋、發育遲緩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蛔,首重「驅蟲安臟」,依證型選方:
- 驅蟲殺蟲:常用烏梅丸(寒熱並調)、化蟲丸(專攻腸蟲),或單味使君子、苦楝皮(需砲製減毒)。
- 調理脾胃:蟲去後以香砂六君湯、參苓白朮散健脾除濕,防復發。
- 急症處理:蛔厥者急投烏梅丸合四逆散,佐以花椒、檳榔疏瀉膽氣。
古籍論述
《金匱要略》載「蚘(蛔)蟲之為病,令人吐涎心痛」,其烏梅丸治法至今沿用;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強調小兒蟲病「當先調脾胃,後議祛蟲」。
此病雖多以腸道為患,然中醫重視其與全身氣血之關聯,治療須標本兼顧,除蟲外更重體質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