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出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出氣
心出氣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囊秘喉書》卷上,主要表現為舌面上突然出現如簪孔般之小孔,伴隨出血不止之症。此症病機關鍵在於心經火熱熾盛,迫血妄行,屬於中醫「舌衄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心開竅於舌,手少陰心經之別繫舌本。若情志化火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熱邪內傳心經,皆可導致心火上炎,灼傷舌絡,血溢脈外而為衄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言:「心主血脈而候於舌,若心臟有熱,則舌上出血如涌泉。」臨床常見心火亢盛者,兼見舌質紅絳、口乾心煩、溲赤等症,脈象多呈洪數或弦數。
治法方藥
治療當以清心降火、涼血止血為要。《囊秘喉書》主張導赤散加減,此方出自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原治心熱移於小腸之證。以生地黃涼血滋陰,木通降心火、利小便,竹葉清心除煩,甘草梢瀉火止痛。臨證可酌加黃連、梔子增強清心之力;若出血量多,配牡丹皮、赤芍、側柏葉等涼血止血之品;陰虛火旺者,佐知母、玄參滋陰降火。
鑑別診斷
需與「舌衄」他證辨別:
- 肝火上沖型:多因情志鬱怒所致,出血色深紅,伴頭脹目赤、脅痛口苦,宜用龍膽瀉肝湯。
- 脾不統血型:血色淡紅,舌質偏淡,兼氣短乏力,法當補脾攝血,選歸脾湯加阿膠。
- 胃熱熏蒸型:常兼齒衄、口臭便秘,治宜清胃瀉火,方用玉女煎加減。
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舌衄多屬心火」,而唐容川《血證論》則提出「治火即是治血」,均指出清心涼血為心出氣之治療核心。此症雖局部見於舌,實為臟腑功能失調之外候,臨床須四診合參,辨明火熱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