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疸
病名。指因心中虛熱所致,以皮膚黃染、兩目獨白、煩渴引飲、水飲停聚為主要症狀的病症。其病機與心經虛熱、肝氣不足相關,屬中醫黃疸範疇之一,亦為「九疸」中的「心癉」。
病因病機
- 心中虛熱:心火亢盛或陰虛內熱,耗傷津液,導致煩渴引飲。
- 水飲停聚:因心氣不足,水液代謝失常,飲水下咽後停滯心下,擾動胸膈而聞水聲。
- 肝氣失調:肝為心之母臟,肝氣虛弱則無法生發心氣,加劇心經虛熱,進一步影響水濕運化。
臨床表現
- 皮膚黃染(全身發黃,惟兩目眼白不黃,此為與其他黃疸的區別)。
- 煩渴多飲:因虛熱灼津,患者頻繁飲水,但水液無法正常輸布,蓄積胸膈。
- 心下動悸:飲水後自覺心下(胃脘部)有水聲漉漉。
- 胸前汗出:因心熱迫津外泄,胸前區域多汗。
- 舌脈特徵:舌紅少津,脈細數或弦滑。
證型與治法
-
心熱夾濕證
- 主症:煩渴、胸悶、水聲明顯、黃疸。
- 治法:清心瀉火、利濕逐熱。
- 代表方:瀉肝利渴湯(《辨證奇聞》),方中以黃連、梔子清心火,茯苓、澤瀉利水濕,佐白芍、當歸補肝養血。
-
心癉(九疸之一)
- 主症:心中煩熱、口乾。
- 治法:清熱生津。
- 用藥:葛根(《外臺祕要》),取其升津止渴、透解鬱熱之效。
與其他黃疸的鑒別
- 陽黃:多因濕熱熏蒸,身目俱黃,色澤鮮明。
- 陰黃:寒濕內阻,黃色晦暗。
- 心疸:特徵為目白不黃,且伴心經虛熱見證(如煩渴、汗出)。
文獻溯源
- 《辨證奇聞》詳述心疸病機,強調「肝虛不能生心」的臟腑傳變關係。
- 《外臺祕要》將心疸歸為「九疸」,列葛根為專藥,重視津液耗傷的調治。
此病臨床見證雖少,但中醫從臟腑相關理論出發,透過調肝補心、瀉火利濕,可收標本兼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