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動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動悸

證名。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不寧,或心前區有明顯搏動感,甚則悸動震盪,不能自主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:「傷寒,脈結代,心動悸,炙甘草湯主之。」


病因病機

心動悸多因氣血虛衰、陰陽失調所致,主要病機如下:

  1. 氣血兩虛
    心主血脈,氣血不足則心失所養,脈道不充,遂見心悸動搖。常見於久病體虛、失血過多,或勞倦內傷者。
  2. 陰陽兩虧
    心陰不足則虛火內擾,心陽不振則鼓動無力,陰陽失衡致心悸怔忡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載「脈結代」,即因血虛脈道不續,陽氣衰微而脈律不整。
  3. 痰飲內停
    痰濕或水飲上凌於心,阻遏心陽,亦可致心悸動盪,兼見胸悶、氣短等症。
  4. 七情所傷
    憂思過度或驚恐不安,擾動心神,氣機逆亂,發為心悸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心動悸需辨明虛實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:

  1. 氣血虛弱證

    • 主症:心悸不寧,面色蒼白,氣短乏力,舌淡脈細弱或結代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,通陽復脈。
    • 方藥:炙甘草湯(《傷寒論》)為主方,方中炙甘草、人參、大棗補益心脾,生地、麥冬、阿膠滋陰養血,桂枝、生薑通陽化氣。
  2. 心陽不振證

    • 主症:心悸怔忡,畏寒肢冷,胸悶氣短,舌淡苔白,脈沉遲或微細。
    • 治法:溫通心陽。
    • 方藥: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(《傷寒論》)加減,以桂枝、甘草辛甘化陽,龍骨、牡蠣鎮攝浮越。
  3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主症:心悸易驚,心煩少寐,手足心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安神定悸。
    • 方藥:天王補心丹(《校注婦人良方》)加減,重用生地、玄參、麥冬滋陰,酸棗仁、柏子仁養心安神。
  4. 痰飲擾心證

    • 主症:心悸胸悶,痰多氣促,眩暈嘔惡,苔膩脈滑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滌飲,寧心安神。
    • 方藥:溫膽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合苓桂朮甘湯(《金匱要略》),以半夏、陳皮化痰,茯苓、桂枝化飲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心下悸」與水飲內停相關,治當溫陽利水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驚悸者,血氣內虛,邪氣襲之。」指出正虛為悸之根本。

心動悸一證,貴在調和氣血陰陽,使心君得養,神志乃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