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惡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惡熱
在中醫理論中,「惡」意指畏惡、厭惡。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明確記載:「五臟所惡:心惡熱。」此處揭示了心臟的生理特性與外界環境的相互關係。
心與熱的生理關係
心在五行中屬火,為「陽中之陽」,其性本熱。心主血脈,負責推動血液運行以濡養全身;同時,心亦主神明,統攝精神意識活動。然而,若外界熱邪過盛或內生心火亢奮,反而會導致心臟功能失衡。
熱邪對心的影響
- 心火熾盛:
心雖屬火,但「壯火食氣」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,過度的熱邪會耗傷心陰,導致心陰不足,表現為煩躁、失眠、口舌生瘡等症狀。 - 耗傷津血:
熱性燔灼,易迫津外泄或耗血動血。《靈樞·本神》提到:「心虛則津液竭。」熱盛時,不僅津液受損,亦可能迫血妄行,引發衄血、斑疹等症。 - 擾亂神明:
心藏神,熱邪熾盛時易上擾神明,輕則心煩不安,重則神昏譫語、狂躁亂動,如《傷寒論》中所述「陽明病,譫語發狂」之候。
臨床表現與機理
- 實熱證:多見面赤、舌紅絳、脈洪數,甚則神昏。
- 虛熱證:因熱久傷陰,可見盜汗、心悸、舌紅少苔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中醫治療原則
針對「心惡熱」之特性,治法多從清心瀉火(如黃連解毒湯)、滋陰降火(如天王補心丹)等著手,以恢復心之陰陽平衡。
此理論不僅體現中醫「五行相剋」的整體觀,更強調臟腑與自然環境的動態調和,為臨床辨治心系疾病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