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煩嗜睡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煩嗜睡痧
病證名,屬痧證之一,首見於《痧脹燃犀照》。此證以「心煩」與「嗜睡」為主要臨床表現,多由痧毒內蘊、氣機逆亂所致,需結合中醫理論進一步辨析其病因病機與證候特點。
病因病機
- 痧毒內擾:外感暑濕穢濁之邪,或內傷飲食積滯,化生痧毒,鬱阻經絡。痧毒上攻心胸,擾及神明,則見心煩躁動;若痧濁蒙蔽清竅,氣血運行遲滯,則發為嗜睡昏沉。
- 氣血壅滯:痧證多伴氣血運行不暢,絡脈淤阻。心主血脈,若痧毒閉阻心絡,心血失養,可致心神不寧(心煩);脾主運化,痧濁困脾,清陽不升,則精神倦怠(嗜睡)。
證候特徵
- 心煩:自覺心胸煩熱、躁擾不寧,或伴口苦、舌紅,屬痧熱上擾之象。
- 嗜睡:神識昏蒙、時時欲寐,呼之能醒却復睡,為痧濁閉竅之徵。
- 兼症:或見頭重如裹、四肢困倦、胸悶嘔惡,舌苔多厚膩或黃濁,脈象濡數或沉滑。
鑑別診斷
需與以下病證區分:
- 濕溫嗜睡:多發於長夏濕盛之際,以身熱不揚、脘痞苔膩為主,無痧證之驟急特徵。
- 陰虛心煩:虛火上炎之煩躁多見舌紅少苔,夜寐不安,與痧毒實證有別。
中醫治法
- 刮痧放痧:以瓷匙或砭石於背俞穴、肘窩等處刮拭,引痧毒外透,為痧證急救常法。
- 內服方藥:
- 痧煩:宜清熱解毒、疏郁除煩,如黃連解毒湯加減,佐以鬱金、連翹。
- 痧睡:當化濁開竅、醒脾升清,方選藿香正氣散合菖蒲鬱金湯。
歷史文獻佐證
《痧脹燃犀照》將此證歸於「痧煩」「痧睡」範疇,強調其因「痧氣攻心」所致,治法重於透邪解痧,藥用芳香化濁與活血通絡並舉。清代《痧喉正義》亦提及「痧後昏倦」,與此證機理相通,均屬痧毒未清之變證。
此證提示痧證變化多端,須辨明標本緩急,其治療核心在於透解痧毒、調暢氣機,臨床當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