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肺之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肺之部:中醫針刺分部理論淺析
在中醫針刺理論中,「心肺之部」是針刺分部的重要概念,指人體皮肉之淺層,屬陽分。此說法源自《難經·七十難》,書中記載:「初內(納)針,淺而浮之,至心肺之部,得氣推內之,陽也。」意指針刺初始應淺入陽部,待得氣後再深入陰部,此操作順應陰陽升降之理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人體淺深分部與臟腑功能相應:
- 心肺之部(陽部):包含皮膚與血脈,對應心肺功能。
- 肺主皮毛:肺氣宣發,溫煦肌表,衛外固密,故皮膚狀態反映肺氣強弱。
- 心主血脈:心氣推動血液運行於脈中,血脈充盈與否與心功能密切相關。
- 腎肝之部(陰部):指筋骨深層,與腎主骨、肝主筋的理論呼應。
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:「刺陽部者,從其淺也,系屬心肺之分;刺陰部者,從其深也,系屬腎肝之分。」說明針刺淺層(陽部)可直接調動心肺之氣,而深刺(陰部)則作用於肝腎。
臨床應用
心肺之部的針刺手法多採用「淺刺」、「浮刺」或「毛刺」,適用於表證或氣血偏於上焦的病症。例如:
- 衛表不固:取肺經穴位淺刺,以宣肺固表。
- 心血不足:於心包經或心經淺層施針,促氣血調和。
此分部理論不僅指導針刺深度,亦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強調外內淺深與臟腑氣機的連動關係。
與臟腑學說的關聯
心肺居上焦,主氣血宣發與輸布。淺刺陽部可激發衛氣運行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上焦如霧」之喻;而深刺陰部則調動精血,契合「下焦如瀆」之功能。這種分層取效的思路,展現中醫針刺「因部施治」的辯證思想。
(參見「腎肝之部」條,以對照陰陽深淺之分野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