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風

心風為中醫病名,其概念可分為兩類:一為外感風邪侵襲心臟所致之病證;二為內傷情志引發之神志異常,屬癲疾範疇。以下分述其病機、證候與治法:

一、外感風邪型心風

病因病機
風為六淫之首,其性善行數變。若風邪乘虛內襲心脈,擾動心神,或阻滯心氣運行,則發為心風。《素問·風論》指出:「心風之狀,多汗惡風,焦絕,善怒嚇,赤色,病甚則言不可快」,強調風邪與心火相搏,耗傷陰液之特徵。

主要證候

  • 外候:面部赤紅(風火相煽)、多汗惡風(營衛失和)。
  • 心神症狀:煩躁易怒(心火亢盛)、言語謇澀(心開竅於舌,風邪阻絡)。
  • 舌脈:舌尖紅赤,苔薄黃;脈浮數或弦數。

治法方藥
以疏風清心、安神定志為主,參考《奇效良方》之遠志湯(遠志、石菖蒲、茯神等),佐以祛風通絡之品。若兼陰虛火旺,可配合天王補心丹加減。


二、情志內傷型心風

病因病機
《太平聖惠方》稱此證為「癲疾輕證」,多因長期憂思鬱結,心脾兩虛,氣血不足,或痰濁蒙蔽心竅,致神不守舍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氣鬱化火,痰火擾神」,或「心脾虧虛,神失所養」。

主要證候

  • 情志異常:精神恍惚(心氣不足)、喜怒無常(肝氣乘心)、時而沉默或言語錯亂(痰迷心竅)。
  • 兼證:面色少華(氣血虧虛)、胸悶心悸(痰阻心脈)、寐差健忘(心神失養)。
  • 舌脈:舌淡胖有齒痕(心脾虛),或舌紅苔黃膩(痰熱);脈細弱或滑數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心脾兩虛:選用歸脾湯(人參、黃芪、龍眼肉等)補益心脾,或養心湯(當歸、柏子仁、酸棗仁)養血安神。
  2. 痰濁壅阻:痰盛者用星香散(南星、木香)化痰開竅;痰熱擾神者予清心湯(黃連、生地、竹茹)清心滌痰。
  3. 氣鬱神怯:適用定志丸(人參、茯神、遠志)益氣鎮驚,或壽星丸(琥珀、硃砂)豁痰醒神。

補充說明
古人將心風與「癲狂」區分,認為其證較輕,然若遷延不治,可能轉為重症。臨床須辨明虛實,虛者重在心脾,實者責之痰火,並結合五行生剋(如肝鬱化火乘心)調理臟腑氣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