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風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風疝
心風疝為中醫病名,屬諸疝之一,其病因病機偏重於風熱邪氣侵襲所致。此症首見於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,與「心疝」密切相關,然特以風熱邪盛為主要病理特徵。以下就其病機、證候及相關理論進行詳細闡述。
一、病名源流與經典論述
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明確提出:「陽明有餘,病脈痹,身時熱;不足病心痹;滑則病心風疝。」意指陽明經氣過盛,脈道壅滯而生熱,風熱相搏,上擾於心,發為心風疝。清代張介賓《類經》進一步註解:「滑則燥熱生風,熱則主於心也,故為心風疝。」強調滑脈象徵體內熱盛化風,風熱交互為病,累及心脈而成疝。
二、病因病機
- 風熱相搏:外感風邪與內熱相合,風性善行而數變,熱性炎上,二者膠結於心脈,導致氣血逆亂。
- 陽明經氣失調:陽明多氣多血,其經氣有餘則生熱,不足則氣血滯澀,熱邪上熏心包,誘發疝痛。
- 心脈痹阻:風熱邪氣鬱滯心絡,阻遏氣機,輕則脈痹,甚則疝痛猝發,常伴身熱、煩躁等症。
三、臨床證候
心風疝之表現可參見「心疝」,然更具風熱特徵:
- 主證:心胸猝然掣痛,或如針刺,痛引肩背,時作時止。
- 兼證:身熱惡風、口乾舌燥、面赤心煩,舌質紅、苔薄黃,脈滑數或弦數。
- 與風疝之別:風疝多因肝經風濕下注陰器,而心風疝病位在上,以心脈受累為主。
四、治法與用藥
治療以「清心疏風、通絡止痛」為則,可於心疝基礎方中佐入疏風清熱之品:
- 主方加減:選用導赤散、瀉心湯等清心瀉火,配伍鉤藤、防風、殭蠶等祛風通絡。
- 隨證化裁:若熱盛傷陰,加生地、麥冬;若兼瘀血阻絡,加丹參、赤芍以活血化瘀。
五、相關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諸疝皆屬於肝」,然心風疝屬例外,其病機涉及心、陽明二經,體現中醫「風為百病之長」及「心主血脈」的理論特點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亦指出,陽明氣血失調可上擾心神,間接佐證心風疝與中焦鬱熱的關聯性。
附:風疝與心風疝鑑別
- 風疝:病在肝經,證見陰囊腫痛、掣引少腹,因風濕客於下焦。
- 心風疝:病位在心,風熱上攻,以心胸痛、身熱脈滑為要,治法側重清上焦風熱。
此症臨床雖較罕見,然其病理機轉深具中醫特色,結合經絡辨證與氣血理論,可為類似證候提供辨治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