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腹痛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腹痛啼
病證名,源於《普濟方》。指小兒因心腹部位驟然疼痛而啼哭不止之證。此證多因小兒先天脾胃虛弱,復感風寒邪氣,致使寒凝氣滯,邪正相搏,氣機攻衝於中焦,上下不通,故突發心腹刺痛,啼哭不安。若病情較重,患兒可能面色乍青乍赤,變幻不定,甚則出現類似驚風、癇證之狀,然實非驚癇,乃因疼痛劇烈而引發的氣機逆亂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脾胃虛寒:小兒脾胃素虛,運化失職,中陽不足,易受風寒侵襲,寒邪凝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則腹痛作啼。
- 風寒內襲:外感寒邪,直中脾胃,寒性收引,致使經脈拘急,不通則痛。
- 氣滯血瘀:若病程遷延,寒凝血瘀,氣機阻滯更甚,疼痛加劇,啼哭不止。
辨證論治
- 輕證:脾胃虛弱為主,症見腹痛隱隱,時作時止,啼聲低弱,面色萎黃,食少便溏。治宜健脾益氣,溫中和胃,方用四君子湯加山藥、扁豆,以補益脾胃,緩解疼痛。
- 重證:寒邪凝滯較甚,症見腹痛劇烈,啼哭聲急,面色乍變,四肢不溫。治宜溫中散寒,開竅止痛,可選蘇合香丸以芳香開竅,散寒行氣。若兼有血瘀,可佐以川芎、當歸等活血之品。
相關理論
此證與中醫「腹痛」「盤腸氣痛」等證相關,均屬氣機阻滯所致,然「心腹痛啼」尤重於寒邪與正氣相爭之病機,且多見於嬰幼兒。治療時需注重調理脾胃,同時根據寒邪輕重靈活用藥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