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疳

心疳為中醫五疳之一,又稱「驚疳」。其病機多因小兒餵養不當、久病體虛,或情志失調,致使心經積熱,灼傷陰液,氣血失和,進一步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而發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經鬱熱:小兒陽氣偏盛,若過食辛熱之品,或外感熱邪,致心火內熾,上炎於口舌,灼傷津液,擾動心神。
  2. 脾胃虛弱:心火過盛,影響脾胃運化,形成「母病及子」之象,使氣血生化不足,肌肉失養。
  3. 情志因素:小兒受驚恐或長期情緒不寧,可導致心氣耗傷,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面部特徵:面黃頰赤,眼白中見紅絲(心火上炎、血絡瘀滯之象)。
  • 熱象:壯熱有汗,心煩躁擾,口舌生瘡(心開竅於舌)。
  • 脾胃症狀:胸膈煩悶,食慾不振,肌肉消瘦(心火乘脾,運化失司)。
  • 二便異常:小便赤澀(心移熱於小腸),或兼虛驚不寧(心氣不足,神不守舍)。
  • 體位特點:睡眠時喜伏臥(心經鬱熱,臥則氣機不舒)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實熱證:以壯熱、煩躁、口瘡、小便赤為主,舌紅、苔黃,脈數。
  2. 虛熱夾雜證:熱久傷陰,兼見形瘦、氣短、眠差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  3. 心脾兩虛證:病程遷延,心氣不足,脾失健運,表現為神疲、納差、面色萎黃。

治療方法

  1. 清心瀉熱法:適用於實熱證,主方為瀉心導赤湯(黃連、生地、木通、甘草梢等),清心火、利小便,佐以淡竹葉、連翹等加強清熱之效。
  2. 調理心脾法:若病久心氣耗傷,可用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加當歸、茯神,補氣養血、安神定志。
  3. 針灸療法:取心經原穴神門、絡穴通里,配合脾經三陰交,調和氣血。

與他疳鑑別

  • 肝疳:以目赤、爪甲青、多淚為主證,病位在肝。
  • 脾疳:以腹脹、泄瀉、消瘦為主,病位在脾胃。
  • 肺疳:以咳嗽、氣喘、皮毛乾枯為特徵。

心疳之治,重在辨明虛實。初期以清瀉心火為要,久病則需顧護心脾,使氣血充盈,疳證自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