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寒

病證名,指自覺心胸寒冷,甚則伴有寒顫之症。此證名最早見於《素問·刺瘧篇》:「肺瘧者,令人心寒。」意指邪氣侵襲肺臟,陽氣被遏,內傳於心,致使心陽不振,而現心中冷感。

從中醫理論而言,心為「君主之官」,主血脈而藏神,其性屬火,需賴陽氣溫煦以維持正常功能。若心陽虛衰,或外寒直中,或痰飲、瘀血內阻,導致陽氣運行不暢,氣血失於溫通,則易發為心寒。臨床上,心寒可單獨出現,亦可伴隨其他證候,如心悸、胸悶、氣短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陽不足:素體陽虛,或久病耗傷心陽,陽氣衰少,無力溫煦心胸,故見心寒。
  2. 寒邪內侵:外感寒邪,直中少陰,或過食生冷,寒凝胸陽,氣血凝滯。
  3. 痰飲內停:脾虛運化失職,痰濕內生,上犯心胸,阻遏陽氣,以致心寒。
  4. 瘀血阻絡:情志不遂,氣滯血瘀,或久病入絡,心脈瘀阻,陽氣不達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虛寒證:心寒隱隱,得溫則減,伴面色蒼白、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、脈沉遲。
  • 實寒證:心寒劇烈,突發如冰,遇寒加重,或伴胸痛、舌苔白膩、脈弦緊。
  • 兼痰飲:心寒冷而悶重,痰多喘促,苔膩脈滑。
  • 兼瘀血:心寒刺痛,固定不移,唇舌紫黯,脈澀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提及胸痹「心中寒」者,乃寒邪鬱閉胸陽,可致「心痛徹背」。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心臟虛弱,為寒所傷,則寒氣客於心,故心寒。」

心寒一證,雖主因陽虛寒盛,然實證、虛證皆有,臨床需細辨其標本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