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汗

證名,指心窩部(羶中穴附近)異常多汗之症候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盜汗》。明代醫家《醫林繩墨·汗》進一步描述:「心汗者,當心羶中,聚而有汗。」此症多因情志內傷,尤以憂思驚恐過度,損及心脾兩臟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「汗為心之液」,心主血脈,藏神;脾主運化,統血。情志不遂則心氣鬱結,思慮過度則脾氣耗傷。心脾兩虛,氣不攝津,津液外泄,遂成心汗。此外,心火亢盛或心陰不足,迫使津液外溢,亦可導致此症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心脾兩虛

    • 表現:心汗綿綿,伴心悸氣短、失眠健忘、面色萎黃、食少倦怠。
    • 治則:補益心脾,固表止汗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等,補氣養血,健脾寧心。
      • 茯苓補心湯(《聖濟總錄》):茯苓、人參、麥冬、遠志等,專治心氣虛弱之汗出。
  2. 心陰虧虛

    • 表現:心汗溱溱,兼見五心煩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則:滋陰養心,斂津止汗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天王補心丹(《攝生秘剖》):生地、麥冬、天冬、柏子仁等,滋陰清熱,安神固汗。
      • 生脈散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,益氣生津,斂陰止汗。
  3. 心火亢盛

    • 表現:心汗黏膩,心胸煩熱,口舌生瘡,小便短赤。
    • 治則:清心瀉火,涼血斂汗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當歸六黃湯加減,以黃芩、黃連瀉火,當歸、生地養陰。

相關理論

  • 羶中與汗的關係:羶中為心包之募穴,又稱「氣海」,是宗氣所聚之處。心汗集中於此,反映氣機失調或心包絡功能異常。
  • 臟象聯繫:《黃帝內經》言「五臟化液,心為汗」,提示汗症與心神調攝密切相關,臨床須綜合四診,辨虛實寒熱。

此症雖以局部汗出為主,然臟腑氣血失和為本,故治法多從調心脾、益氣陰著手,方藥選擇亦需隨證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