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合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合脈

在中醫理論中,「心合脈」是五臟與五體相合的重要概念之一,指心臟與脈的關係密切,兩者功能相互聯繫、協調統一。此理論源自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:「心之合脈也,其榮色也。」張介賓於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心主血,血行脈中,故合於脈。」此論述揭示了心、血、脈三者之間的生理聯繫,為中醫臟象學說的核心內容之一。

心合脈的生理基礎

  1. 心主血脈
    中醫認為,心臟主宰全身血脈的運行。心氣推動血液在脈道中流動,脈則是血液運行的通道,兩者共同完成氣血的輸布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諸血者,皆屬於心。」心氣的充沛與否直接影響脈道的通利及血液的運行。若心氣充足,則脈象和緩有力;反之,若心氣虛弱,可能出現脈象細弱或結代等異常表現。
  2. 血脈相依
    心與脈的關係體現在「血脈相連」的生理特點上。脈為血之府,心氣通過脈道將血液輸送至全身,濡養臟腑組織。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壅遏營氣,令無所避,是謂脈。」此處強調脈道的約束與調節作用,確保血液有序運行。
  3. 其榮色也
    心的生理狀態可通過面部的色澤反映出來,即「其榮色也」。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提到:「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,其華在面。」心氣旺盛,血脈充盈,則面色紅潤有光澤;若心血不足或心陽虛衰,則可能表現為面色蒼白或晦暗。

臨床意義

心合脈的理論在診斷與治療上具有重要指導作用:

  • 診脈察心:中醫透過脈診判斷心臟功能,如脈象遲緩可能提示心陽不足,脈數則可能與心火亢盛相關。
  • 調心治脈:臨床治療心血管相關疾病時,常從心論治,如益氣活血、溫通心陽等治法,皆基於「心合脈」的理論基礎。

與其他臟腑的聯繫

心合脈的功能尚與其他臟腑相關,如:

  • 肺朝百脈:肺氣助心行血,協調脈道運行。
  • 肝藏血:肝臟調節血量,間接影響心脈的充盈與通暢。
  • 脾統血:脾氣固攝血液,防止血溢脈外,與心共同維護血脈的正常功能。

綜上所述,「心合脈」不僅是中醫對心臟與脈道關係的概括,更體現了整體觀念下臟腑與形體組織的協調統一,為中醫生理、病理及治療學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