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合小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合小腸是中醫藏象學說中臟腑相合關係之一,指心與小腸在結構與功能上緊密聯繫。《靈樞·本輸》提出「心合小腸」的理論基礎,其內涵可從經絡聯繫、生理互動及病理影響三方面闡述:
■ 經絡絡屬關係 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,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,構成表裡經脈循環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這種「經脈互絡」的聯繫,使心火能下溫小腸,小腸吸收的水穀精微上奉心脈化赤為血。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進一步指出:「心與小腸為表裡,其經脈相通,血氣相貫。」
■ 生理功能配合 《諸病源候論》記載「心主血,與小腸合」的生理機制,具體表現為:
- 心火下煦:心陽溫煦小腸,維持其「受盛化物」功能,使飲食精微得以泌別清濁。
- 精微上奉:小腸吸收的水穀精華經脾轉輸,上歸心脈化生營血,此即《內經》所言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是謂血」的過程。
- 液液相通:心主血脈與小腸主液相互為用,清代醫家周學海在《讀醫隨筆》中提出:「小腸秘別清濁,其清者由脾上輸心肺化赤為血,濁者下注膀胱。」
■ 病理相互影響 臨床常見三種傳變模式:
- 心熱下移:心火熾盛時,沿經下移小腸,出現小便短赤灼痛(如《證治準繩》載「心熱遺於小腸,必小便淋閔」),甚則尿血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稱此為「心熱下傳小腸證」。
- 小腸邪熱上擾:小腸實熱循經上攻,可致心煩口瘡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小腸有熱,上為口糜,下為尿赤。」
- 血絡同病:《血證論》指出:「小腸之脈絡心,小腸失職則心血不足」,可見心悸伴隨消化功能紊亂。
歷代醫家常運用此理論指導臨床,如導赤散之配伍即體現「清心火、利小腸」的治療思路,李東垣在《蘭室秘藏》中強調:「治心火當兼利小腸,導火下行。」這種臟腑相關理論至今仍有效指導中醫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