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黃為中醫三十六黃病症之一,屬臟腑黃病範疇,其病位主在心經,與心火亢盛、熱毒內擾密切相關。歷代醫籍如《太平聖惠方》《聖濟總錄》皆有詳述,茲結合傳統論述與中醫理論分析如下:
病機與證候特徵
心黃之核心病機為心經鬱熱化火,或外感邪毒內陷心包,導致氣血逆亂、神明受擾。其臨床表現可分為神志異常與熱毒熾盛兩大主證:
- 神志病變:
心主神明,熱擾心神則現「神思恍惚」「多言無度」「或笑或嗔」等情志失調之象;若熱極動風,可見「發狂奔走」「手亂捻物」等陽亢之狀,屬危重證候。 - 熱毒上炎:
心開竅於舌,火性上炎,故見「舌上生瘡」「口乾舌短」「目赤」;熱迫津傷則「微微汗出」,心火下移小腸則「小便赤難」。 - 氣血鬱滯:
心氣壅塞而「心下脹滿」「氣喘」,甚者「舌縮」;血熱搏結於絡脈,則「手腳煩疼」。
古籍辨證要點
- 《太平聖惠方》強調「狀如風火」,指出心黃兼具風火相煽之特徵,其「悲哭」一症為肝郁化火犯心之兆,提示病涉多臟。
- 《聖濟總錄》補充「面赤」「口張」為陽明熱熾之候,「饒睡」則屬熱盛神昏之前期表現,若見「狂走」則邪已深陷營血。
治法與方藥
- 清心涼血解毒:
- 生地黃飲子:以生地、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涼血滋陰,搭配竹葉、麥冬清心除煩,適用於熱灼陰傷之「口乾舌短」「心下急悶」。
- 馬牙消散:馬牙硝(芒硝之精製品)合梔子、黃芩瀉火通便,針對熱毒內結、二便不通者。
- 疏肝瀉心並治:
- 柴胡湯加減:取柴胡疏肝解鬱,黃連、黃芩直折心火,佐以茯神安神,對「多驚」「喘急」有協同之效。
- 外治與針灸:
古籍提及灸法,多選心俞、巨闕等穴以通陽泄熱,現代臨床可配合刺絡放血(如中衝、少衝)急泄火毒。
與其他黃病鑑別
- 肝黃:以目黃脅痛為主,少見神志異常。
- 脾黃:必現身黃腹脹,熱象不顯。心黃之「心下脹滿」需與脾濕困阻區分,前者按之灼痛,後者叩之如鼓。
按:心黃預後與熱毒深淺相關,若見「狂走」「舌縮」為邪陷心包,需急投重劑涼開。此症現代可參見感染性疾病合併精神症狀或代謝性腦病,然中醫辨證尤重「心火—神志」之關聯性,治當以「瀉火存陰,開竅寧神」為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