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火
1. 生理學名詞
在中醫理論中,「心火」為心臟的代稱。五行學說中,心屬火,主血脈、藏神,為「君主之官」。心火象徵人體生命活動的核心動力,主管血液循環與精神意識。其性溫熱,能溫煦全身,促進氣血運行,並與小腸相表裡,通過經絡相互聯繫。
正常的心火稱為「君火」,為人體陽氣之本,維持心神安定、思維清晰及臟腑功能協調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。」強調心火在生命活動中的主導地位。
2. 病證名
心火病證指心經火熱亢盛所導致的病理狀態,分為「實火」與「虛火」兩類:
-
實火
多因外感熱邪、情志過極(如長期憂思惱怒)或飲食辛辣燥熱之物,導致心火上炎。臨床表現為:- 舌尖紅赤、潰瘍或疼痛
- 心煩易怒、失眠多夢
- 面赤口乾、小便短赤
- 嚴重者可見狂躁譫語
治法以清心瀉火為主,常用方劑如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或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。
-
虛火
因陰血虧虛,無法制約陽氣,導致虛熱內生。常見於久病耗傷或勞神過度。症狀包括:- 心悸怔忡、盜汗
- 五心煩熱(手足心及胸口發熱)
- 舌紅少苔、脈細數
治法以滋陰降火為要,方選天王補心丹(人參、丹參、五味子、天冬等)或黃連阿膠湯(黃連、阿膠、黃芩、芍藥)。
3. 推拿部位名
在小兒推拿中,「心火」為手少陰心經的特定操作部位,又稱「心經」。位於中指末節羅紋面,或前臂掌側心經循行路線。
- 清心火手法:用拇指橈側由指根向指尖直推,稱為「清心經」,可治療小兒心火旺盛所致的發熱、煩躁、夜啼等症。
- 補心火手法:向指根方向旋推,用於心氣不足之證,但臨床較少使用,因心火多宜清瀉而非補益。
此手法遵循「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」的原則,需結合四診辨證施治。
中醫古籍論述
- 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。」指出心火亢盛與瘡瘍、皮膚病的關聯。
- 《醫宗金鑒》:「心熱者,舌尖紅而起刺。」描述心火熾盛的舌象特徵。
心火的平衡為中醫調神攝生之關鍵,其理論貫穿生理、病理及治療體系,體現「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