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火亢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火亢盛
病證名,屬中醫臟腑辨證中心系病證之一,指心經火熱熾盛,擾亂神明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端,或由情志內傷(如長期憂思鬱怒,五志化火),或六淫外邪內郁化熱(尤以暑熱、溫邪最易入心),或飲食不節(過食辛辣溫補之品,如辣椒、酒、羊肉),或過服溫燥藥物,導致心火亢盛,耗傷陰液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心神不寧:心火擾神,可見心煩躁擾、夜寐不安,甚則輾轉難眠、多夢易驚。
  2. 上炎口舌:心開竅於舌,火性上炎,故見口舌生瘡、糜爛疼痛,或舌尖紅赤、潰瘍反覆發作。
  3. 熱盛津傷:火灼陰液,症見口渴喜冷飲、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。
  4. 血熱妄行:若心火迫血妄行,可兼見咯血、衄血(鼻出血)、舌衄(舌體出血),舌質紅絳,脈象數而有力。
  5. 移熱小腸:心與小腸相表里,心火下移可致小便灼熱澀痛,甚則尿血。

病機分析
心屬火臟,主血脈而藏神。心火亢盛時,火性炎上,擾動心神則煩躁失眠;燔灼口舌則糜爛疼痛;耗傷津液則口渴便祕。若熱入血分,灼傷絡脈,則見出血之症。此外,心火亢盛常可波及他臟,如爍傷肺陰(火剋金)致乾咳咯血,或引動肝火(木生火)而見頭痛目赤。

治療原則

  1. 清心瀉火:首選苦寒直折心火之品,如黃連、梔子、連翹,方用導赤散(心火下移小腸)、瀉心湯(火熱熾盛)。
  2. 涼血解毒:若兼血熱,加生地黃、牡丹皮、赤芍,方如清營湯
  3. 滋陰降火:若陰虛火旺,需配合麥冬、玄參,方選黃連阿膠湯
    針灸療法:取心經滎穴少府、井穴少衝點刺出血,或配神門內關以安神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肝火亢盛:以頭目脹痛、急躁易怒為主,少見口舌生瘡。
  • 陰虛火旺:屬虛火,症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痰熱擾心:兼胸悶痰多、苔黃膩,與單純心火有異。

心火亢盛之證,貴在辨明虛實,實火宜清瀉,虛火當滋養,臨證需細察火邪所兼病機,方能藥到病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