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火內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火內熾

定義與病機
心火內熾,又稱「心火內焚」,屬中醫學「火熱證」範疇,指心經火熱熾盛,擾亂神明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與情志過極(如長期憂思、鬱怒化火)、外感熱邪內傳心包,或素體陰虛陽亢相關。心為「君主之官」,主神明與血脈,若心火亢盛,易灼傷陰津、擾動心神,甚至耗血動血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
臨床表現
主要可分為實火與虛火兩類:

  1. 實火證
    • 神志症狀:心煩失眠、躁動不安,甚則狂躁譫語、喜笑不休。
    • 軀體症狀:面赤口渴、舌尖紅絳或生瘡,小便短赤灼痛。
    • 脈象:數而有力,尤以左寸(心脈)明顯。
  2. 虛火證
    • 陰虛火旺:顴紅盜汗、心悸怔忡,伴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
治法與方藥
以「清心瀉火」為主,依證型配伍:

  1. 實火證
    • 代表方劑: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甘草梢、竹葉)清心利尿;
    • 重症用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瀉三焦火毒。
    • 若兼大便秘結,可合涼膈散通腑泄熱。
  2. 虛火證
    • 代表方劑:天王補心丹(人參、丹參、五味子、天冬、麥冬等)滋陰養心。
    • 若陰虛陽亢,加黃連阿膠湯育陰清熱。

兼證辨治

  • 心火移熱小腸:見小便澀痛,宜加車前子、滑石。
  • 熱擾血分:如衄血、皮下瘀斑,需配犀角(水牛角代)、生地涼血。
  • 痰火擾心:煩躁伴痰多黏稠,可輔以溫膽湯化痰瀉火。

古籍佐證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」,描述火邪內擾神明的病象;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:「心火亢盛則煩亂不寧」,強調清火安神之要。此證與現代醫學「焦慮狀態」、「躁症」或「某些感染性譫妄」有部分交叉,然中醫治療著重辨證論治,非單純鎮靜所能涵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