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火上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火上炎

病證名,屬中醫臟腑辨證範疇,指心經虛火循經上擾,引發頭面五官及神志症狀的病理表現。此證多因情志鬱久化火、勞心耗傷陰血,或腎陰虧損未能上濟心火,導致心陽獨亢,虛熱內擾而發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上部熱象:舌尖紅絳,舌體潰瘍或糜爛,口腔黏膜破潰,反覆發作,伴灼痛感;或見目赤脇痛、頭脹眩暈。
  • 神志不寧:心煩難以入寐,寐淺多夢,甚則暴躁易怒、心悸怔忡。
  • 其他兼症:小便短黃,脈象細數(陰虛火旺)或弦數(肝火上炎引動心火)。

病機探析
心開竅於舌,其經脈繫目系、絡小腸。若心陰不足,陽無所附,則虛火內生,上炎燔灼;若肝鬱化火,母病及子,亦可引動心火上沖。此證與「實火」之不同,在於本虛標實,火勢雖顯卻根於陰虧,故發作多呈慢性反覆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導赤清心爲主,代表方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導赤散(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,清心火而利小便,使熱從下泄。若陰虛明顯,合天王補心丹滋陰安神;兼肝火者,佐以黃連解毒湯瀉火堅陰。
  • 針灸取穴:可刺勞宮(滎穴瀉火)、少府(滎火穴)、大陵(心包原穴)以清心寧神;配太谿(腎經原穴)滋水降火。

鑒別要點
需與「心火上炎」相似者如「胃火上炎」(齒齦腫痛、口臭便結)、「肝陽上亢」(頭痛眩暈、面紅耳赤)區分。心火上炎之關鍵在於「舌尖紅赤」與「神志擾動」並見,病位重心而在上焦。

(註:此證歷代醫家多有發揮,如《靈樞·脈度》言「心氣通於舌」,明代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陰虛陽亢」之病機,可互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