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積(伏梁)

定義與病機
心積,又稱「伏梁」,屬中醫「五積」之一,為心臟氣血瘀滯所形成的積聚病證。其名源於《難經·五十六難》,因病位自臍上延伸至心下,固定不移,形狀如屋梁橫伏而得名。心積之形成,多因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,或外邪內侵,導致心脈氣血運行受阻,久則瘀濁內結,積聚成形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特徵:積塊起於臍上,觸之堅硬如臂,上至心下,伏而不動。
  2. 伴隨症狀
    • 《難經》指出「久不愈,令人病煩心」;
    • 《脈經》補充描述:胸脅滿悶、心悸不寧、腹中灼熱、面赤咽乾、掌心發熱,甚則唾血。
    • 後世醫家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提及,病情深化可出現「環臍疼痛」,並伴隨下肢浮腫(髀股皆腫)。
  3. 脈象特徵:脈沉而芤(沉主裡病,芤為血瘀氣滯),且「上下無常處」,反映氣血逆亂之象。

病因與病位

  • 臟腑關係:病位雖在心,但與肝脾密切相關。心主血,肝藏血,脾統血;若肝失疏泄或脾運失常,氣滯血瘀,皆可上擾心脈,結為伏梁。
  • 病理因素:以氣滯、血瘀、痰阻為關鍵,久病或兼陰虛火旺(如面赤、煩熱)或陽虛水停(如肢腫)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難經》首明心積之形狀與病位;
  • 《脈經》詳述其脈證,並提出「唾血」為重症表現;
  • 《三因方》進一步記載「伏梁圓」之治法,強調積聚伴隨水腫的複雜病機。

治療思路

  1. 行氣活血:以大七氣湯(青皮、陳皮、桔梗等)為主方,加石菖蒲、半夏以化痰開竅。
  2. 消積化癥:配合專方「伏梁丸」(方含人參、茯苓、厚朴等),破血消積而不傷正。
  3. 隨證加減
    • 熱象明顯:加黃連、梔子清心火;
    • 水腫甚者:合用茯苓、澤瀉利水滲濕;
    • 陰虛者:佐以生地、麥冬滋陰。

鑒別診斷
需與「痞滿」「癥瘕」區別:

  • 痞滿:無形之氣滯,按之柔軟無塊;
  • 癥瘕:泛指腹內積塊,病位廣而心積特指心脈相關之積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治須依臨床四診合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