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筋
心筋,又稱赤淡黃筋,為中醫推拿穴位名,屬筋絡系統中特定之筋結點。中醫理論中,「筋」泛指人體肌腱、韌帶及筋膜等結締組織,其通過經絡與臟腑相連,而心筋之名,直接關聯於心這一臟腑,故其功能與氣血運行、心神調節密切相關。
定位與功用
- 解剖位置:心筋多位於上肢內側,近肘窩或腕關節處,具體位置可依不同流派有所差異,常見於手少陰心經或手厥陰心包經循行路徑上。其觸診多呈條索狀或結節狀,按之或有酸脹感。
- 生理作用:
- 調心氣:心筋為心氣外應之筋結,通過推拿或針刺可調節心臟氣血,緩解心悸、胸悶等症。
- 疏絡安神:中醫認為「心主神明」,心筋若瘀阻,可能影響睡眠或情緒,疏通此筋有助安定心神。
- 通血脈:與心相連的筋絡若暢通,可輔助改善末梢循環,如手部冰冷或麻木。
與經絡臟腑之關係
- 心與小腸相表裏:心筋功能異常時,或連帶影響手太陽小腸經,出現肩頸僵硬或小指痠麻。
- 五行屬火:心筋失衡可能表現為虛火(如口舌生瘡)或實火(如煩躁面赤),需結合其他辨證調理。
傳統操作手法
於推拿中,心筋常以撥筋或點按為主:
- 撥法:以拇指腹垂直施力於筋結,左右撥動以鬆解黏連。
- 揉法:配合輕柔旋轉,緩解局部氣滯,適用於氣血虛弱患者。
古籍考據
《小兒推拿秘旨》等古籍提及「赤淡黃筋」,認為其與小兒驚風、夜啼相關,通過推拿可寧心鎮驚。近代醫家則擴展其應用至成人情志病與循環障礙。
心筋作為中醫筋絡理論的具體體現,其調治需結合整體辨證,操作時重視「筋與臟腑互動」之特性,方能發揮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