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噤
病證名,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為新生兒常見病症之一,主要表現為口噤不開,唇色發赤而紫暗。此症與「口噤」相關,但病機更深涉心經氣血失調,故以「心噤」為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心主血脈,其華在面,開竅於舌。新生兒心噤多因母體孕期氣血失和,或胎中受驚,導致心火亢盛、血瘀內阻;或因產程不順,寒邪內侵,閉塞心絡,使氣血運行不暢,阻滯於口脣筋脈,發為口噤唇紫。此外,胎毒鬱熱上攻,亦可擾動心包,引發此症。
臨床表現
患兒可見牙關緊閉,難以開合吮乳,唇色赤紫,面色青黯,或伴隨手足微搐。嚴重者可能兼見神識昏蒙,呼吸急促。此症與一般「口噤」之別,在於其唇色紫赤,顯現心經瘀熱之象。
辨證論治
- 心火亢盛證:唇紫赤鮮明,煩躁啼哭,舌紅苔黃。治宜清心瀉火,方選導赤散加黃連、丹皮。
- 寒凝血瘀證:唇紫暗滯,面青肢冷,舌淡暗。治宜溫通心陽、活血化瘀,方用當歸四逆湯合芎歸湯加減。
- 胎毒鬱熱證:唇紫兼見皮膚髮黃,目赤溲黃。治宜清熱解毒,方選黃連解毒湯配合外用紫雪丹調塗。
若見神昏搐搦,則需急則治標,針刺人中、合谷等穴以開竅解噤,並配合推拿手法鬆解頜關節筋急。
文獻溯源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述其為「小兒初生,口噤不開,脣青」。後世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闡發,指其「心熱壅閉,血滯不行」之機轉,並擴充外用蓖麻油塗擦頰車穴之法。
此症雖屬嬰童疾患,然其病機涉心、肝二經,提示中醫「諸噤屬風,諸血屬心」的理論關聯,臨床需細辨寒熱虛實,不可概以風痰論治。
(以上內容基於中醫古籍與理論框架撰述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