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驚

心驚為中醫臟腑驚證之一,首見於《小兒病源方論》。其症以心神不寧、易受驚嚇為主,並可伴隨顏面紅赤、心悸怔忡等表現。中醫認為,此證多因肝血不足,無法濡養心神,或心氣虛弱、痰火擾心等因素所致,致使心神失養、浮越不穩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血虛損:肝藏血,心主血脈,肝血虧虛則心失所養,導致心神不寧。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肝藏血,血舍魂」,肝血不足則魂不安,表現為易驚、睡眠不實。
  2. 心氣虛弱:心氣不足則推動無力,心神失守,稍受刺激即驚悸不安。
  3. 痰火擾心:若體內痰濕鬱久化熱,或情志不遂、氣鬱化火,痰熱上擾心神,亦可引發心驚躁動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心神不寧,易受驚恐
  • 心悸怔忡,睡眠淺而易醒
  • 面色紅赤(尤見於肝陽上亢或痰火證)
  • 或伴頭暈目眩、口乾舌燥等陰虛內熱之象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養血安神、滋陰定驚為主,臨床須辨證施治:

  1. 肝血虛為主:治宜補肝血、寧心神,可選《石室祕錄·本治法》所載方:

    • 組成:白芍五錢、當歸五錢、熟地五錢、生棗仁一兩、遠志一錢、茯神三錢、麥冬五錢、北五味一錢、人參二錢
    • 方義:當歸、白芍、熟地滋補肝血;生棗仁、茯神安神定志;人參、麥冬益氣養陰;遠志交通心腎;五味子斂心安神。
  2. 痰火擾心:若見煩躁口苦、舌紅苔黃膩,可佐以黃連溫膽湯加減,清熱化痰、鎮驚安神。

  3. 心氣不足:常配合甘麥大棗湯或炙甘草湯,益氣補血、緩急定悸。

相關概念
心驚與驚風心悸等證有部分重疊,然驚風多見於小兒,與肝風內動相關;心悸則泛指心動不安,病機更廣泛。心驚特指因血虛或神擾所致的驚惕狀態,重於心神層面之失調。

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虛勞虛煩不得眠」,與心驚之陰血虧虛病機相通;明代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「無邪而不寐者,必營血之不足也」,進一步闡明血虛致驚之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