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絕
證名定義
「心絕」為五臟絕候之一,屬中醫臨床危急重症,指心氣耗竭、神明失守之危殆證候。根據古籍記載與臨床表現,可分為兩大類:一者為心氣絕所現脈證,二者為中風脫證型心絕。
病因病機
心為君主之官,主血脈而藏神明。心絕之證,多因久病耗損心陰心陽,或突發暴病(如中風、厥脫)導致心血枯涸、心陽暴脫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。」心氣絕則神機化滅,血脈失統,故見危候。
一、心氣絕證候
臨床表現
-
脈象特徵
- 《中藏經》指出:「面黑,無左寸脈者,心絕也。」左寸為心脈之位,脈絕不見,提示心氣已絕。
- 《脈經》進一步描述:「病人心絕一日死」,並以「肩息回視立死」為判斷標準,即呼吸時肩部聳動、眼神呆滯直視,為心陽外脫之兆。
-
外候徵象
- 《註解傷寒論》記載:「陽反獨留,形體如煙薰,直視搖頭」,此因心火衰微而虛陽浮越,面部呈現晦暗如煙燻之色;神明失守則見目光呆滯、頭部不自覺搖動。
- 另可見「目亭亭一日死」,「亭亭」形容眼神直視不動,乃心神散越之象。
病機分析
此類心絕多為五臟氣絕之終末階段。《內經》稱「心藏脈,脈舍神」,心氣絕則脈道閉塞,神無所依。陽氣外脫,故面黑如炭;心火不能下溫腎水,水火不濟,陰陽離決。
二、中風脫證型心絕
臨床表現
-
口部症狀
- 《醫林繩墨》云:「設若口不能言者,心絕也。」《醫宗必讀》亦載:「中風昏倒……若口開,心絕。」
- 此類患者多見中風猝倒後,口開不閉、唇緩涎出,伴言語謇澀或完全失語,屬心氣渙散、舌竅失司。
-
伴隨症狀
- 多合併手撒肢冷、汗出如油、二便失禁等脫證表現,為元陽暴脫、心神離決之危候。
病機分析
中風脫證因正氣虛極,心陽驟脫。心開竅於舌,心絕則舌縱不收;心主神明,神明散亂則言語不能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言:「心主手厥陰之脈……是動則病舌卷。」心絕時經脈失養,故見舌竅功能喪失。
古籍補充
- 五絕關係:《中藏經》將心絕與肝絕、肺絕、脾絕、腎絕並列,稱為「五臟絕候」,其中心絕多與火氣消亡相關。
- 預後判斷:歷代醫家強調心絕預後極差,如《脈經》直言「一日死」,與現代醫學「心源性休克」或「腦幹功能衰竭」有相通之處。
此證屬中醫「死候」範疇,需結合四診合參,尤其重視脈象與神志變化。歷代文獻對此證描述嚴謹,體現中醫對危重症的辨證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