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咳
病名
心咳為中醫臨床常見咳嗽類型之一,主要與心經功能失調相關,可分為以下幾種論述:
- 《素問·咳論》所述心咳
心咳之典型症狀為咳嗽時牽引心痛,喉部有明顯梗塞感,嚴重時可見咽喉腫痛甚至喉痹(咽喉閉塞不通)。《素問·咳論》記載:「心咳之狀,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狀,甚則咽腫喉痹。」此類心咳多因心火上炎或肺熱引動心包所致。- 證型與治法:
- 心火鬱熱:症見咳嗽心痛、口舌生瘡、小便短赤,宜清心瀉火,方用導赤各半湯(黃連、生地、竹葉等)或涼膈散去硝黃加黃連、竹葉。
- 風溫襲肺,心包火逆:症見咳嗽咽痛、身熱煩躁,可選用心咳湯(如黃芩、連翹、麥冬等配伍)。
- 證型與治法:
-
十咳之分類(《諸病源候論》)
心咳被列為「十咳」之一,特徵為咳嗽伴隨咯血,並牽連手少陰心經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到:「五曰心咳,咳而唾血,引手少陰是也。」治療上可針刺手少陰心經之神門穴以調理氣血。須注意與肺癆、肺絡損傷等其他咯血病證鑑別。 - 五嗽之說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
心咳亦屬「五嗽」範疇,因情志喜樂過度傷心所致,表現為咳嗽時喉中梗塞如異物感,甚則咽喉腫痛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二載:「喜傷心者,咳而喉中介介如腫狀,甚則咽腫喉痹,名為心咳。」此類病機強調七情內傷,需結合疏肝解鬱、養心安神之法調治。
延伸辨證要點
- 與臟腑關聯:心咳雖以心為本,然「心與小腸相表裏」,嚴重時可兼見小腸熱證(如小便赤澀);若心火刑肺(火克金),則咳嗽頻作,痰黏難咯。
- 舌脈特徵:舌尖紅赤、脈洪數或細數,多屬心經實熱;若舌質淡、脈沉細,則需考慮心陰不足之虛證。
附方參考
- 桔梗湯(《傷寒論》基礎方加減):適用於咽喉腫痛為主症者。
- 導赤各半湯:清心火、利小便,治心經熱盛。
- 心咳湯(《醫學心悟》):針對心肺鬱熱,含貝母、丹參等化瘀止咳之品。
(註:本篇內容均依據古籍文獻及中醫理論整理,不涉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