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憒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憒憒
證名,指心中煩擾不安、神識昏亂之證候。此證多因熱邪熾盛,耗傷津液,擾亂心神所致,屬中醫情志與熱病交雜之病理表現。
經典論述
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記載:「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反惡熱,身重,若發汗則躁,心憒憒,反譫語。」文中指出,陽明病本已化熱,若誤用發汗法,更傷津液,導致熱邪內陷心神,出現躁擾、神識昏憒(心憒憒),甚或譫語等症。
病因病機
- 熱盛傷津:陽明經熱或氣分熱熾,灼耗陰液,心失所養,神明被擾。
- 誤治誘發:如陽明病本應清熱生津,反誤發汗,助熱動火,上擾心神。
- 痰熱互結:若兼夾痰濁,熱與痰膠結,蒙蔽心竅,可加重神識昏亂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心中煩亂不寧,神思恍惚,言語錯亂(譫語),甚則意識蒙矓。
- 兼症:身熱汗多、口乾咽燥、面赤氣粗、尿黃便秘等陽明熱盛之象。
鑑別要點
- 與「煩躁」區別:煩躁多以情緒焦躁、坐臥不安為主,神識尚清;心憒憒則伴明顯神識障礙。
- 與「熱入心包」區別:熱入心包屬營分證,可見舌絳、斑疹、肢厥等;心憒憒多屬氣分熱熾或誤治轉歸。
治法與方藥
- 清瀉陽明:若屬陽明經證,用白虎湯清熱保津;腑實者宜承氣湯類通下瀉熱。
- 開竅醒神:若痰熱蒙蔽,可配合安宮牛黃丸、至寶丹等豁痰開竅。
- 護陰為要:熱盛必傷陰,宜佐生地、麥冬等甘寒養陰之品。
相關概念延伸
心憒憒反映了中醫「熱擾神明」的病理特點,與現代醫學「譫妄狀態」有部分重疊,但中醫強調從氣血津液失調與臟腑功能失衡論治,注重辨證求因。歷代醫家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進一步發展了熱病神昏的治法,強調「透熱轉氣」與「涼血散血」的層次遞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