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憒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心憒憒,證名。心中煩擾不安,神識昏亂之證。因熱盛傷津,熱擾心神所致。出《傷寒論.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:「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反惡熱,身重,若發汗則躁,心憒憒,反譫語。」
心憒憒,又稱心煩,是指心中煩擾不安,神識昏亂的一種病證。多由熱盛傷津,熱擾心神所致。臨床表現為心中煩躁,坐臥不安,心神不寧,甚至神志昏亂,譫語妄言等。
心憒憒的病因病機,主要與熱盛傷津、熱擾心神有關。熱盛傷津,津液耗傷,心失濡養,則可導致心中煩躁,坐臥不安;熱擾心神,則可導致神志昏亂,譫語妄言。
心憒憒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心中煩躁,坐臥不安,心神不寧。
- 神志昏亂,譫語妄言。
- 面色潮紅,口渴喜飲,大便乾燥,小便短赤。
- 脈象浮數,舌質紅,苔薄黃。
心憒憒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養心安神為主。常用方藥有三黃瀉心湯、黃連解毒湯、清心蓮子飲等。
心憒憒的預後,一般來說,如果及時治療,病情大多可以得到控制。但如果治療不及時,病情可能會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
心憒憒的飲食調理,應以清淡易消化、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為主。忌食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的食物。
心憒憒的日常護理,應注意以下幾點: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多喝水,保持大便通暢。
-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心憒憒是一種常見的病證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病情加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