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勞

心勞屬中醫「五勞」之一,指因長期勞神過度或情志不調,導致心氣耗損、心神失養的虛勞病證。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病諸候》言:「心勞者,忽忽喜忘,大便苦難,或時鴨溏,口內生瘡。」其病機與心主血脈、藏神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臨床可分為「心勞實熱」與「心勞虛寒」兩類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內傷:思慮過度或長期憂鬱,暗耗心血,使心火亢盛或心陽不足。
  2. 勞神日久:如熬夜、用腦過度,耗傷心脾,致氣血兩虛。
  3. 臟腑相傳:他臟病變累及於心,如肝鬱化火擾心,或腎陰虧虛致心火獨亢。

證型與表現

1. 心勞實熱證

  • 主要症狀:口舌生瘡、心煩易怒、小便短赤、大便閉澀,或見胸悶灼熱、舌尖紅絳。
  • 病機:心火熾盛,灼傷津液,熱邪下移小腸。
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,通利小腸。
  • 代表方
    • 泄熱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:黃連、生地黃、梔子等,清心涼血。
    • 若兼陰虛,可加麥冬、玄參滋陰降火。

2. 心勞虛寒證

  • 主要症狀:心悸恍惚、多夢易驚、記憶力減退、精神萎靡,或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。
  • 病機:心陽不振,神失所養,或氣血虧虛,心神不寧。
  • 治法:溫補心陽,養血安神。
  • 代表方
    • 定心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:人參、茯神、遠志等,益氣寧神。
    • 若血虛明顯,可合用歸脾湯補益心脾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與「虛勞」關係:心勞屬虛勞範疇,但專指心系功能失調,病程較長者易演變為心脾兩虛或心腎不交。
  • 與「五勞」聯繫:五勞(心勞、肺勞、肝勞、脾勞、腎勞)中,心勞以神志異常與血脈失調為特徵,與他臟勞損可交互影響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  • 《千金要方》提及心勞可用「補心湯」,側重滋陰養血。
  • 《醫學入門》指出:「心勞之證,必見驚悸」,強調虛證多因氣血不足。

此病證現代可對應於神經衰弱、焦慮症或慢性疲勞等,然中醫辨證需緊扣臟腑氣血陰陽之失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