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心悗
心悗,又稱悗悗,是一種心中煩亂而悶的證候。多由下元精氣不足或血虛陰火熾盛致心無所養引起。
《雜病證治準繩》中說:「榮氣不營,陰火熾盛,是血中伏火,日漸煎熬,血氣日減,心包與心主血,血減則心無所養,致使心亂而煩,病名曰悗。」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中說:「心悗者,心煩悶也。其因有二:一者,下元精氣不足,則心無所養,而生悗;二者,血虛陰火熾盛,則心包與心主血,血減則心無所養,而生悗。」
心悗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心中煩亂而悶,胸悶氣短,心悸怔忡,失眠多夢,口乾舌燥,大便乾結,小便短赤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心悗的治療以滋陰降火、養心安神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天王補心丹、歸脾湯、加味逍遙散等。
心悗的預防主要是注意調節情志,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過度勞累,注意飲食營養,多吃蔬菜水果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心悗是中醫臨床常見的一種病證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