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悗

證名,指心中煩亂而悶滯的症候。此症多由下元精氣虧虛,或血虛陰火熾盛,以致心神失養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下元精氣不足
    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下氣不足,則乃爲痿厥心悗。」下氣即下焦之氣,若腎精虧耗,元氣衰少,無以上奉心神,則心失所養,症見悗悶不舒,甚則伴隨肢體痿弱、厥冷等。
  2. 血虛陰火內熾
    明代《雜病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榮氣不營,陰火熾盛,是血中伏火,日漸煎熬,血氣日減。」心主血,心包代心受邪,若陰血不足,虛火內擾,灼耗營陰,則血不養心,致心悗而煩亂,甚則夜寐難安、怔忡不寧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自覺心中鬱悶煩亂,難以名狀。
  • 或伴頭暈目眩、肢體乏力。
  • 陰虛火旺者,可見顴紅盜汗、舌紅少津;下元虛者,多兼腰膝痠軟、脈沉細弱。

證候辨析

  • 與「心悸」相異:心悸多因氣血虛弱或痰飲內停,以心胸跳動不安為主;心悗則以煩悶鬱滯為特徵,未必伴明顯心悸。
  • 與「鬱證」相別:鬱證多因情志所傷,氣機鬱滯,症見脅脹太息;心悗更側重血虛或精虧所致之神失所養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心悗之「悗」,古義通「悶」,然其病機深涉心腎相交之理。
  • 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強調:「精血同源,水火既濟。」若腎水不能上濟心火,或心血不能下濡腎陰,皆可致心悗,故調治常需心腎雙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