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瘧,又稱心經瘧,屬五臟瘧之一,首載於《素問·刺瘧篇》。其病機主要為邪伏手少陰心經,擾亂心神,耗傷陰液。臨床特徵為「煩心甚,欲得清水,反寒多,不甚熱」,此乃心火內熾,外現假寒之象。
病機分析: 心瘧之發,源於瘧邪潛伏心經。心主神明,邪擾則心煩躁動;熱灼陰傷,故渴欲冷飲。然「反寒多不甚熱」者,因心陽被遏,不能外達,呈現真熱假寒之候。《醫宗金鑒》釋此為「熱鬱於內,陽不外布」,與少陰病陰盛格陽之理相通。
證候特點:
- 心神症狀:心煩劇烈,甚則躁擾不寧,乃邪熱擾動神明所致
- 寒熱特徵:惡寒明顯而發熱輕微,此非表寒,實為陽氣內鬱不能溫煦
- 口渴表現:雖飲冷水而不解,因心火亢盛非胃熱
治法方藥: 《素問》明言「刺手少陰」,針灸可取神門、少府等穴清心瀉火。藥物治療當分兩途:
- 內清心火:宜用黃連、連翹、竹葉等直折心火
- 透達陽鬱:選桂枝、柴胡等辛散之品宣通陽氣 代表方劑如:
- 桂枝黃芩湯(《瘧因脈治》):桂枝配黃芩,辛開苦降,透邪清熱
- 甘草瀉心湯變化方:重用甘草緩急,佐黃連、黃芩清熱除煩
鑒別要點: 與腎瘧之「灑灑然腰脊痛」、肺瘧之「心寒寒甚熱」相區別。心瘧以煩躁、渴冷為標志性症狀,寒熱表象與內在病機存在矛盾性,此為辨證關鍵。
古籍補充: 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指出:「心瘧久不愈,必耗心血。」提示病程遷延可致陰血虧虛,當配伍生地、玄參等滋陰之品。後世溫病學派認為此證與伏暑擾心相關,發展出清營湯等變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