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脾中暑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脾中暑證
病證名,屬中暑證候之一,因感受暑邪,內犯心脾兩臟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暑症章》,載曰:「兼惡寒發熱而漸厥者,為心脾中暑症。」指出其臨床特徵為外見惡寒發熱,內漸現氣機逆亂之厥象,乃暑邪內陷心脾之危候。
病因病機
暑為陽邪,其性炎上,易耗氣傷津。若暑熱之邪乘虛內襲,先犯肌表,見惡寒發熱,此爲暑邪束表之象;繼而內傳心脾,擾亂氣機。心主血脈,暑熱擾心,則神昏氣亂;脾主運化,暑濕困脾,則氣血生化乏源,升降失司。心脾兩虛,氣血逆亂,故漸見四肢厥冷、神識昏蒙等症,甚則成暑厥。
臨床表現
- 外症:初起惡寒發熱,頭痛身重,狀若外感,然其熱勢纏綿,汗出不暢。
- 內症:胸悶煩躁,口渴不欲飲,或噁心嘔逆,小便短赤;若暑邪深陷,則手足漸冷,神識昏沉,甚則猝然昏仆,脈象沉伏或洪大而芤。
- 舌脈:舌質紅絳,苔黃膩或白滑,脈多濡數或滑數,重症可見脈微欲絕。
鑑別要點
與一般「陽暑」(暑熱傷津)不同,心脾中暑證特重於暑邪內陷所致之心脾氣機閉阻,其厥逆表現類似「陰暑」,然陰暑多因暑月感寒,而此證純屬暑熱或夾濕內擾。另與「暑濕困脾」相辨,後者以脘痞泄瀉為主,少見神昏厥逆。
治法與方藥
- 輕證:宜清暑化濕、醒脾開竅,方選香薷飲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合六一散,佐以藿香、佩蘭芳化濕濁。
- 重證:若見神昏肢厥,急予至寶丹或紫雪丹開竅醒神,配合清暑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益氣生津,清解暑熱。
- 針灸:可刺人中、內關、足三里以通陽開閉,配勞宮、湧泉引火下行。
典籍溯源
除《證治匯補》外,《醫學心悟》亦提及「暑邪深入,弔腳動風」之變證,與此證機理相通,均屬暑熱內陷、氣血逆亂之危候。後世溫病學派更明確暑邪「逆傳心包」之說,深化對暑病傳變的認知。
此證提示暑病非僅外感表熱,若失治誤治,可內傳臟腑,致氣血逆亂,故臨證需詳辨病位深淺,及時截斷病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