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氣不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氣不固

心氣不固,又稱心氣不收,為中醫臨床常見之虛證,屬心氣虛弱證候之一。中醫認為,心為君主之官,主藏神、主血脈,又司汗液之調控。心氣充沛則神志安定、血行有序、腠理固密;若心氣虛衰,固攝無力,則可致心神浮越、氣血失調,衍生多種病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先天稟賦不足:素體虛弱,心氣虧虛,固攝機能失職。
  2. 久病耗傷:慢性疾病或長期勞累,損及心氣,導致氣虛不斂。
  3. 情志過極:過度思慮或驚恐,暗耗心血,心氣失於內守。
  4. 汗泄過度:如自汗、盜汗日久,氣隨汗泄,心氣亦隨之虧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神志方面:心神失養,可見精神散亂、恍惚健忘、易受驚擾,或眠淺多夢。
  • 心血管方面:心主血脈功能受損,症見心悸怔忡、胸悶氣短,動則尤甚。
  • 津液失固:心氣虛不能固護腠理,故自汗頻出,稍勞即汗泄淋漓,甚則汗出如油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淡嫩、苔薄白,脈象多呈細弱或濡散。

治療原則

補益心氣為本,佐以重鎮安神斂汗固表之法。常用方劑如:

  • 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:益氣生津,收斂心氣,尤適兼陰傷者。
  • 養心湯(黃耆、茯苓、當歸、柏子仁等):補氣養血,寧心安神。
  • 牡蠣散(麻黃根、牡蠣、黃耆等):專治氣虛衛弱之自汗不止。
    若心神浮越明顯,可酌加龍骨、琥珀等質重之品以鎮攝浮陽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心陽虛:除心氣虛症狀外,兼見畏寒肢冷、面白舌淡等陽虛之象。
  • 心脾兩虛:多伴食少腹脹、倦怠乏力等脾虛證候。
  • 心腎不交:以心悸失眠伴腰膝酸軟、潮熱盜汗為特徵,屬心腎陰陽失調。

心氣不固之證,關鍵在於心氣虧虛,失於固攝,臨床需細辨病因,區分兼夾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