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氣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氣熱
病證名: 心氣熱為中醫病理名詞,屬心系熱證範疇,主要指心經火熱熾盛所導致的病證。
一、基本概念
- 與心熱的關係:可視為心熱證的同義詞,《內經》稱"心氣熱",後世醫家多直稱"心熱"。
- 病因病機:
- 情志化火:思慮過度或五志過極化火
- 外邪內傳:六淫之邪入裡化熱,上擾心包
- 陰虛生熱:腎陰虧虛,心火獨亢
二、經絡病理特徵
- 血脈異常:
- 心主血脈功能失調,氣火迫血上行,形成「下脈厥而上」的病理狀態
- 上部氣血壅盛,下部經脈空虚,如《素問·痿論》所言"上則下脈虛"
- 痿證關聯:
- 可發展為"脈痿"證候
- 典型表現:"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",指下肢關節弛緩無力如折斷之態
三、臨床辨證要點
- 主要症狀:
- 心煩心悸
- 面赤舌紅
- 口舌生瘡
- 小便短赤
- 脈象特徵:
- 寸脈數大
- 尺脈虛弱
- 呈現上盛下虛之象
- 變證發展:
- 熱極生風可見驚厥
- 熱擾神明可致譫妄
- 長期不癒易成痿躄
四、相關證候鑒別
- 與心火上炎鑒別:
- 心氣熱更強調氣分病變
- 心火上炎多伴明顯炎性症狀
- 與心陰虛熱鑒別:
- 心氣熱屬實熱證
- 心陰虛熱兼見盜汗、舌絳等陰虛徵象
五、經典理論延伸
- 與五臟熱論關係:
- 屬《素問》五臟熱證之一
- 與肝氣熱、脾氣熱等形成系統理論
- 痿證機理:
- 闡發"五臟使人痿"的理論基礎
- 特別強調血脈失養致痿的關鍵病機
(注:本文嚴格遵循中醫經典理論框架,未納入現代醫學解釋及治療建議,保持傳統中醫論述的純粹性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