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氣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氣盛
病證名,又稱心氣實或心陽盛。中醫理論認為,心為君主之官,主血脈、藏神,其氣過亢則易表現為神志異常或血脈運行失調之證候。《靈樞·淫邪發夢》提及:「心氣盛,則夢善笑恐畏。」揭示心氣過旺可能引發夢境紛擾,如夢中多喜笑或恐懼。
病因病機
心氣盛的成因多與情志過極、火熱內生或外邪化火相關。心屬火,若五志過極(如長期憂思、暴怒),或過食辛熱溫補之品,皆可導致心火亢盛,擾亂心神,影響血脈運行。此外,外感熱邪內傳心經,亦可能化熱成實,加重心氣亢逆之象。
臨床表現
《諸病源候論·心病候》詳述:「心氣盛,為神有餘,則病胸內痛,脅支滿,脅下痛,膺背髆腋間痛,兩臂內痛,喜笑不休,是心氣之實也。」具體症狀可歸納如下:
- 神志異常:心藏神,心火亢盛則神躁不安,表現為精神亢奮、煩躁易怒、喜笑無度,甚或言語錯亂。
- 經絡痹阻:心脈循行於胸脅、臂腋,氣滯血瘀可致胸脅脹痛、膺背及上肢內側疼痛。
- 熱象顯著:或見面赤、口舌生瘡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脈數等火熱之徵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心瀉火為主,輔以安神定志。常用方劑如:
- 導赤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適用於心火下移小腸,症見小便灼痛、口舌生瘡。
- 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:清瀉三焦火熱,針對煩躁譫語、熱毒熾盛者。
- 朱砂安神丸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適合心火亢盛兼陰血不足,症見驚悸失眠、舌尖紅絳。
針灸療法
可取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穴位,如少衝(井穴)、神門(原穴)等,以針刺瀉法或點刺出血,達清心降火之效。
心氣盛屬實證範疇,臨床須辨明兼夾證候(如痰熱擾心、陰虛火旺)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